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观的鲜明特征
田辉 赵春霞 温雅丽 孙雅男
文章字数:52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观呈现出鲜明特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观承接古代传统调研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调查研究思想,汲取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调查研究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呈现出注重传承性、聚焦人民性、契合现实性、体现全局性、富有辩证性和彰显时代性的六大鲜明特征,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调研理论和经验基础。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贯彻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渠道,是我党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决策和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都坚持和贯彻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将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融合,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深度调查研究党情、国情和世情,针对现实问题和时代使命,不断实现中国革命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优秀调查研究文化,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调查研究思想,直接汲取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调查研究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情、国情和世情相适应,并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系统总结从政以来的调查研究观及其实践,形成了关于调查研究的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观具有注重传承性、聚焦人民性、契合现实性、体现全局性、富有辩证性和彰显时代性的鲜明特征。
   一、注重传承性
  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观注重传承性,彰显对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突出对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吸收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调查研究的传承,将调查研究作为改造主观世界、塑造客观世界的理论武器和实践途径,将调查研究作为治国理政中解决重大现实性问题和战略性问题的重要理论原则和实践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首次会议、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等会议及在《寻乌扶贫调研报告》批示中,反复强调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可以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形成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丰富的调研依据。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 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1]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集思广益,科学决策,解决问题,并将国家大政方针深入贯彻到底,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聚焦人民性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2]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着习近平调查研究观的人民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作为党和国家调查研究的客观对象,将人民群众作为治国理政的调研源泉,将人民群众作为强国富民的最终获益者和享有者。同时,调查研究就是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作为实践主体,作为一切正确思想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是一切工作包括调查研究是非得失的评判者。新时代党的调查研究观聚焦人民需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夯实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民生发展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度调研民生课题,并通过“补短板”和“促新增”,促进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补短板”就是让贫困的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发展红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促新增”就是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为实现民主法治、生态文明、品质生活等更高层面的美好生活提供物质资源和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深入湖南苗寨贫困户与群众攀谈,在庆丰包子铺和老百姓一起就餐,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和当地群众一起畅谈改革开放成果,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们亲切座谈等,彰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观所蕴藏的深厚的人民情感。
  三、契合现实性
  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效果,转化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要素,必须使其注重社会现实,聚焦社会问题,服务政府决策,指导社会实践,发挥其科学决策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将调查研究贯穿于党的领导干部执政行政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调查研究观更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源泉和实现途径。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次数多、密度大。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1月14日到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中国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国内调研考察共计110多次,累计230多天;国外出访遍及世界六大洲96个国家,总计220多天。习近平总书记用调研考察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引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日程表和路线图。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调查研究解决我国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通过调研考察,总揽全局,统筹四方,透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表象,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顶层设计和规划治国理政的总方针和路线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中国梦”重要执政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概念原型都源自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全面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在调查研究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形成的。[3]
   四、体现全局性
  调查研究全局性,其内涵是从事物的实际出发,正确分析事物全面和部分、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和矛盾,深刻总结事物发展主流性和本质性的趋势和规律,为调研者制定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政策提供调研依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拥有全局性思维,坚持调研考察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全面谋划,提出科学的、全局的、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举措和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全面广泛,只有这样才能从实践中获得大量感性素材,促进感性认识跃升为理性认识,为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的认知过程提供充足“原料”,为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实践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4]总之,地域广泛的调研考察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必做的功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地理范围遍及除台湾省之外的全国每一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并顺应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趋势延伸到国外出访考察。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内容不仅全面广泛,而且重点突出,关注治国理政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战略问题和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的内容包括经济改革、党建、民生、军队建设等传统重点领域;调研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等内容,突出经济中心地位,通过产业布局、企业创新、科技开发等调研考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产业升级、产学研配套改革,指导经济社会向好发展;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巡视指导等途径加强党建工作,在调研中贯彻“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通过国外出访考察、访问演讲等途径,首倡“一带一路”,强化国际合作共赢,加快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原则,为解决各国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富于辩证性
  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上擅长全局思维和局部思维的综合运用,将调查研究的宏观维度和微观维度充分结合,辩证统一地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困境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工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将具体的“象”放在社会的“船”上去思考谋划。[5]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问题新思路的比喻,其核心是将具体问题放在更大的平台上统筹思考和系统解决,将局部问题放到更大区域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方法。在正定执政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挥“曹冲称象”的整体性思维,系统总结正定发展的战略定位,在调研考察外地经验和深入研究正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主攻石市,挤入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发展定位。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期间,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利用调查研究的全局思维,统筹规划,系统突破,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党的领导集体站在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上思考中国发展的方位和战略,将中国放到世界和全球视角中统筹思考,谋篇布局,强化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等区域合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使我国在与世界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中持续发展。
  此外,调查研究要善于“庖丁解牛”,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和具体现象,深入调研,系统分析,总结经验和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形成榜样范式,广泛推广。调查研究要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深入分析,用“针尖上比武”的韧劲来调研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观点,“对一个新环境和新情况,那些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而是主观片面或表象地看问题、处理问题的人直接发号施令,直接决策实施,他一定会跌脚落败的。”[6]扎实做好调查研究,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不断拓展工作层次,用“功成不必再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将工作沿着正确方向逐步推进。在湖南省苗寨十八洞村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扎实推进贫困摘帽的“精准扶贫”战略,采取“联挂式蹲点”“承诺式蹲点”“菜单式点题蹲点”等具体的调研形式和方法,找到不同地区不同贫困问题的根源性症结,提出精准有效的措施破解扶贫工作的难题。
   六、彰显时代性
  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观具有更广泛、更前沿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整个从政历程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进程、趋势等有着天然的规律性把握;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将调查研究贯穿从政历程中,无论工作岗位变化、工作地点变迁、工作级别跨越,均根植于更广泛、更丰富的社会实践之中。同时,新时代党中央调查研究观更体现出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融合创新,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洞察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将调查研究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在研究、思考和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时,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观的视野从国内延伸到全球,将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充分融合、综合统筹,以“一带一路”倡议重塑全球经济地理新格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此外,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前瞻性的调研角度,在我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深化对国际关系格局的理解,融合中国传统“和”文化,辩证理解中国梦、世界梦的关系,提出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和新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思想引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丝绸之路区域国家走合作发展共同繁荣之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发展逻辑和区域合作逻辑的综合运用,也是推动世界各国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差异而谋求合作共赢的行动纲领。同时,党中央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调研考察,推进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世界区域交流合作,设立包括丝路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南南合作基金等机构,对不发达国家进行外债减免及培训支持等,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提升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薛卉.习近平调查研究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色[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3,24(6):22-30.
  [2]马克思恩格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佘湘.习近平调查研究观的历史演进、主要内容与精神特质[J].理论导刊,2019(7):35-4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者社,2018.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
  [6]粟显淇,傅慧芳.习近平调查研究观的生成基础、价值特性和路径要诀[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6):15-23.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习近平调查研究观的内涵特征、逻辑结构与民生价值”(202207078)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