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科技之光闪耀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文章字数:1870

在安徽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科技创新的光芒。近日,记者走进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探寻这片土地上的科技创新故事。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于皖东大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成立于1992年6月,2011年4月获批为国家级经开区,2012年6月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其中百亿级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这里汇聚了众多优秀的企业和创新人才,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成为安徽省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
产业布局,引领创新发展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光伏新能源为四大主导产业。在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众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聚集了博世西门子、康佳、惠科光电等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这些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也在开发区蓬勃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科技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核心动力。这里的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引进高端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在智能家电领域,企业通过研发智能化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满足市场需求。在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中,企业致力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同时,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人才支撑,铸就创新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极引进和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开发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前来落户。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今年以来,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硕士以上人才50余人,其中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0余人,推荐认定省B类人才2人、C类人才26人、D类人才74人,申请省安家补贴2人,组织申报“产业星苗”创业人才5人,创新人才7人,“双创之星”团队11个。新获批江淮英才领军项目1个,团队项目1个。园区2名企业家受邀担任安徽农业大学校外硕导,在11所高校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挂牌成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政策扶持,助力企业腾飞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资金扶持方面,设立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给予奖励和支持。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举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认定培训会,截至目前,共组织园区76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完成2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同比增长41%。通用生物(安徽)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电光谷获批省级众创空间,资城科创云谷孵化基地、中电光谷OVU创客星科创基地获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环球基因获得安徽省科技奖二等奖,大眼橙获批市级企业研发中心。4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获批总数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批总数36家。隆基获批市工业设计中心,总数达11家,获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在中小企业培育服务方面,福斯特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9家。通用生物(安徽)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实现零突破。华宇机件、康佳精密等21家企业获批第一批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组织大眼橙等22家企业申报2024年度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已获批总数62家。在税收优惠方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此外,开发区还在土地供应、行政审批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坚持科技创新续写辉煌篇章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安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媒体记者 朱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