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数智赋能:AI微短剧的叙事创新与边界突围
谢鹏鹏
文章字数:2736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数智”概念,倡导“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指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作为新型文化业态的代表,AI微短剧异军突起,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浪潮中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影视内容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
  一、AI微短剧在新赛道蓬勃发力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形态,以“快节奏”“小体量”“瞬间化”“场景化”的叙事特点,吸引了众多受众。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达10.74亿。在用户常看的网络视听节目类型中,微短剧的受欢迎程度仅排在传统电视剧和电影之后,用户占比达到39.9%,位列第三。
  随着微短剧的蓬勃发展,微短剧赛道逐渐被细分。剧情类、搞笑类、生活类、悬疑类、古装类等微短剧层出不穷,题材日益丰富。其中,2024年3月22日,中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在央视频“AI视界”频道正式上线,引发广泛关注。该剧利用AI技术贯穿从图片生成、视频制作到音乐创作、配音的全流程制作,也让AI微短剧作为一种全新的微短剧样态正式走入人们视野。此后,央视频陆续推出了《爱永无终止》《英雄》《奇幻专卖店》等原创AI微短剧。地方卫视也纷纷加入这一潮流,北京市广电推出《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如果AI》《AIGC三国》等AI微短剧,江苏广电推出AIGC动漫微短剧《大宋喵喵志》,山东推出AI成语微短剧,山西也推出首部AI微短剧《AI于成龙》。此外,《白狐》《华裳》《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等多部AI微短剧也广受瞩目。AI微短剧在新赛道蓬勃发力,成为微短剧家族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二、AI微短剧的多维叙事创新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赋能下,AI微短剧打破传统微短剧的局限,凭借技术优势在多个层面实现了突破。
  (一)AI剧本拓宽微短剧的题材疆域
  传统微短剧由于时间和制作成本的限制,往往集中于生活、情感等较为现实的题材。而AI剧本生成技术突破了这些局限,使得科幻、玄幻、历史、神话等复杂且难以实拍的题材能够以生动的形式呈现。例如,AI微短剧《奇幻专卖店》讲述一个奇幻未来世界中人与萌宠之间爱与陪伴的故事;《中国神话》《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则通过AI技术生动再现了传统神话中的瑰丽场景;《华裳》以中华传统服饰为主线,穿越汉、唐、宋、明多个朝代,呈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的深厚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打破了传统微短剧在题材选择上的局限,还展示了AI技术在扩展题材创作上的无限潜力,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观看体验。
  (二)AI置景重塑微短剧的视觉奇观
  借助AI生成的虚拟场景,创作者能够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构建出丰富且复杂的场景,不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例如,在AI微短剧《英雄》《AIGC三国》中,AI技术逼真再现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时而让观众感受到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时而展现刀光剑影的激烈对决,仿佛将观众带入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类似地,在《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中,AI技术打造了大量与巴蜀文化相关的奇景与神兽,赋予古老传说全新的视觉表现;而在《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中,九婴、鲛人、水神共工、火神祝融等神话人物以及神秘奇诡的异兽形象被大胆呈现,构建出一个瑰丽的幻想世界。这些虚拟置景和AI特效不仅打破了传统实景拍摄的技术和成本限制,还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大大提升了微短剧的艺术表现力和吸引力。
  (三)AI语音丰富微短剧的情感层次
  通过AI语音合成系统,AI微短剧的配音不仅能够精准契合其“人设”,还能通过动态调整声音的节奏、音调和音色,灵活选择各种方言和口音,从而增强对白的情感表现力。例如,在AI剧情片《奇幻专卖店》中,大量使用方言使观众倍感亲切;《英雄》中,AI随机生成的一段RAP为影片增添了独特韵味;而在《中国神话》中,女娲空灵而神秘的声音通过AI技术展现,传达出一种超越人类声音的非凡效果,传统人力难以实现。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角色的情感层次,还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此外,AI语音技术还能根据剧情需求自动生成或调整背景音乐和音效,无论是惊涛骇浪的海浪声,微风拂过树叶的轻响,还是武器碰撞与爆炸的声音,AI都能够精准地模拟与匹配场景,使声音与剧情完美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氛围感与情感张力。
  (四)AI剪辑优化微短剧的叙事节奏
  通过对剧情发展的自动分析和对观众反馈数据的实时处理,AI可以智能地调整剪辑风格,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叙事需求灵活调整镜头切换、节奏控制和场景过渡,使情节推进更加紧凑流畅。例如,《英雄》中,AI智能剪辑技术通过频繁的镜头切换和快速的节奏控制,营造了战场上高度紧张的氛围;通过镜头的渐变过渡、光影效果的转换和音效的逐步叠加,营造了从现实世界穿越到西汉战场的时空交错感。再如采用真人实拍+AI拍摄的微短剧《爱永无终止》,则采用了“后期前置”。AI软件生成分镜头脚本后,制作团队通过软件预先模拟剧本中的场景进行预演,从而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纠偏,由此减少了后期剪辑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
   三、AI微短剧的边界突破与创新突围
  目前,AI微短剧赛道发展势头强劲,但发展中的难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由于技术的不完善,AI微短剧创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局限。例如,AI视频生成工具中单个镜头的生成时长目前有时间限制,故而创作者在构建叙事时不得不简化场景或故事线,导致叙事节奏受限,难以实现更为复杂的情节推进。其次,部分微短剧的画面缺乏连贯性和真实感,常被批评为“PPT动画”,整体视觉效果欠佳。部分微短剧的人物配音也是机械感十足,缺乏自然的情感表达,常让人“出戏”,故而削弱了作品的情感共鸣。此外,人物角色的塑造通常表现为单一维度,缺乏多面性和复杂性,情感表达不够细腻,个性不足,难以引发观众共鸣。同时,AI微短剧在创作过程中还面临着影视版权方面的法律风险,包括人物肖像、语料库使用,以及影像素材的版权归属等问题。
  不过,尽管AI微短剧面临技术与法律挑战,其未来的创新潜力依然巨大。随着AI技术和视频生成大模型的不断成熟,AI生成视频的镜头时长限制有望得到有效突破,叙事结构将变得更加复杂和连贯。同时,AI驱动的虚拟置景与智能特效技术也在日益完善,未来的AI微短剧将摆脱“PPT动画”式的简单表现,呈现更具有沉浸感的视觉效果。AI语音合成技术的进步将使配音更加自然,情感表达更为细腻,从而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法律层面,随着2024年全国首例“AI视听作品侵权案”和“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判决落地,AI微短剧的创作将有更加清晰的法律框架。
  相信数智时代,AI微短剧会不断创新突围,成为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重要力量,激发更多创意与未来想象。
  基金项目:江苏省泰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