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学生中心、能力为重的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文章字数:258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人才引领驱动[1]。现阶段,地理专业人才广泛应用于教师教育、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以学术型、研究型为目标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探索学生中心、能力为重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尤显重要。
一、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斯派迪于1981年提出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人才培养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在2017和2018年教育部下发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专业认证理念[2-3]。
实践教学是地理专业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4]。国外学者把毕业设计、实验和课堂教学看做地理专业教学的“三鼎足”,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已成共识[5]。国内学者多从课程改革、实训实验、野外实习等方面探讨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实习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改革途径[6]。然而,基于OBE理念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尚显不足,系统化的实习实训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
二、当前地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中能力目标定位不准
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地理学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特点,缺乏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导致专业人才特色模糊,能力目标过于宽泛,与实际需求偏差较大[7]。同时,目标达成评价往往忽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侧重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评价维度单一且缺少量化指标,评价标准不明确、难实施,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
(二)课程环节设置和实践育人实施不当
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缺乏对现有实践环节的系统性规划与整合,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好,实践育人有效性差。另外,一些高校由于经费、场地、器材等资源限制,难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和平台;有的实践指导教师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或教学方法不当,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制度体系和监督保障不健全
一些高校实践教学有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组织、实施、评价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系统性不强。同时,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激励措施,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一)优化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高校要对地理专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定期调查,形成社会需求调研制度,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有清晰的认识,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确保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系统性和逻辑连贯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上多下功夫。
(二)抓牢第一课堂“学生中心、能力为重”实践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显性环节和主要途径。高校应抓牢第一课堂,通过气象气候、地质地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论、野外实习、教育实习等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采用实验观测、数据分析、教学设计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专业技能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逐步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8]。细化并明确“学生中心、能力为重”的改革目标,确保这一理念在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计划编排、教学活动实施等各个环节中得到深入贯彻与具体落实,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过程评价等手段,实现从传统的“内容为本”向现代的“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转变。
(三)利用第二课堂深化实践育人效果
第二课堂通常包括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高校地理专业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积极参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地理教学创新设计大赛、地理野外实践能力大赛等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活动,通过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应用水平,激发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目标导向和能力导向的统一。
(四)完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实习实训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得以巩固、改革进程得以持续推进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加强校企政地合作,拓宽渠道,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实践平台;应完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与权益,规范流程,确保实习实训活动的有序开展与有效实施;应强化实习实训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实习实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4-27.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7,(12):35-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EB/OL].(2018- 01-30)[2024- 09-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30/sfcl/201801/
t20180130_325921.html.
[4]祝云龙,张中旺,孙小舟,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2,43(2):80-84.
[5]熊建新,彭保发,陈端吕,等.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及内容优化——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武陵学刊,2014,39(4):135-138.
[6]李晴.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516-519.
[7]屈凡柱,张晨曦.地方本科院校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21):105-107.
[8]刘英杰.地理教师学科知识来源的调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生中心、能力为重的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LJY202173894123);通化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发展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地理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F2021010)。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
一、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斯派迪于1981年提出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人才培养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在2017和2018年教育部下发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专业认证理念[2-3]。
实践教学是地理专业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4]。国外学者把毕业设计、实验和课堂教学看做地理专业教学的“三鼎足”,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已成共识[5]。国内学者多从课程改革、实训实验、野外实习等方面探讨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实习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改革途径[6]。然而,基于OBE理念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尚显不足,系统化的实习实训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
二、当前地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中能力目标定位不准
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地理学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特点,缺乏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导致专业人才特色模糊,能力目标过于宽泛,与实际需求偏差较大[7]。同时,目标达成评价往往忽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侧重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评价维度单一且缺少量化指标,评价标准不明确、难实施,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
(二)课程环节设置和实践育人实施不当
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缺乏对现有实践环节的系统性规划与整合,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好,实践育人有效性差。另外,一些高校由于经费、场地、器材等资源限制,难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和平台;有的实践指导教师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或教学方法不当,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制度体系和监督保障不健全
一些高校实践教学有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组织、实施、评价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系统性不强。同时,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激励措施,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一)优化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高校要对地理专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定期调查,形成社会需求调研制度,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有清晰的认识,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确保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系统性和逻辑连贯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上多下功夫。
(二)抓牢第一课堂“学生中心、能力为重”实践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显性环节和主要途径。高校应抓牢第一课堂,通过气象气候、地质地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论、野外实习、教育实习等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采用实验观测、数据分析、教学设计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专业技能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逐步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8]。细化并明确“学生中心、能力为重”的改革目标,确保这一理念在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计划编排、教学活动实施等各个环节中得到深入贯彻与具体落实,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过程评价等手段,实现从传统的“内容为本”向现代的“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转变。
(三)利用第二课堂深化实践育人效果
第二课堂通常包括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高校地理专业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积极参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地理教学创新设计大赛、地理野外实践能力大赛等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活动,通过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应用水平,激发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目标导向和能力导向的统一。
(四)完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实习实训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得以巩固、改革进程得以持续推进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加强校企政地合作,拓宽渠道,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实践平台;应完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与权益,规范流程,确保实习实训活动的有序开展与有效实施;应强化实习实训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实习实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4-27.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7,(12):35-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EB/OL].(2018- 01-30)[2024- 09-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30/sfcl/201801/
t20180130_325921.html.
[4]祝云龙,张中旺,孙小舟,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2,43(2):80-84.
[5]熊建新,彭保发,陈端吕,等.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及内容优化——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武陵学刊,2014,39(4):135-138.
[6]李晴.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516-519.
[7]屈凡柱,张晨曦.地方本科院校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21):105-107.
[8]刘英杰.地理教师学科知识来源的调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生中心、能力为重的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LJY202173894123);通化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发展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地理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F2021010)。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