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背景下的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创新
文章字数:529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通过剖析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包括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定义、“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注重“实习”的教学方法以及“敬业乐群”的教学目的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的现状和需求,全面阐述了其在当代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新时期;高职院校;实践;创新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以及推动产业升级这两个方面起到的作用越发重要。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内涵
(一)职业和职业教育
黄炎培将“职业”定义为:“用劳力或劳心换取生活需求的日常工作”。他认为职业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为了谋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服务社会群体。因此,职业是一种确定的互助行为,它既是个体获取生存资源的方式,也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他区分了“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实业教育主要以解决生计问题为目的,兼含研究学说之意味。它不仅传授个体生产和经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还关注实业的发展与运作,实业教育兼含研究学说之意味。职业教育侧重于实用性,纯粹为了生活所需而设立,教授那些“不能久学之青年”所需的特定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的内容比实业教育更加广泛,涵盖了所有可以直接用于谋生的技能。实业教育向上包含高等专门实业教育,向下包含职业的预备教育,学制长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凡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者皆是,职业教育的内容比实业教育的内容宽泛得多。
1943年,黄炎培在《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纲要》一文中,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总结了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理论纲要。
黄炎培也提出根据职业的特点和性质,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强调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谋生,更是为了服务社会,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应用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原则之一,其内涵丰富,对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原则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强调学生应通过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将读书与做工融合,以培养实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力。“手脑并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动脑思考,又要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学合一”则要求学生在做中学,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学与做的有机统一。黄炎培将“手脑并用”确立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并以“双手万能”作为校徽图案。他期望学生能够凭借智慧与双手去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黄炎培提出这一教学原则,首先在于批判与改进传统教育,他深刻地指出: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者合并,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强调“做学合一”“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衍生于“手脑并用”,其含义在于”就是“一面做,一面学;从做中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识”。因此黄炎培反复强调“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办职业教育,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理念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注重“实习”的教学方法
黄炎培深刻认识到“实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地实习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避免重理论轻实习的问题。早在1914年他就指出,“应用知识技能于实地之唯一方法,莫如实习”,从方法论上讲明了实习的作用。之后,黄炎培把实习作为贯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重要途经,认为“职业教育实习是重”,假设实习,不如实地实习,学校附设机关学习,不如送往社会机关学习。就这一点,他批判了民国初年实业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习的问题,认为职业教育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致使学生“长惰性而废服劳”,其结果仅村职业学校之虚名,职业教育的效果丝毫都没有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黄炎培的这种注重“实习”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敬业乐群”的教学目的
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从“个人谋生”提升至“服务社会”以及“尽其对群的义务”,实现了升华,并用“敬业乐群”这四个字高度概括(此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敬业”即对自己的职业满怀热爱,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为事业献身,具备责任心与事业心等。而“乐群”则是指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同学之间能够相互激励、合作,共同进步,做到“利居众后,责在人先”。“职业教育的首要之义就是为群服务”,这是对职业教育关键问题的准确认知。
“敬业乐群”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它使学生明白,职业教育的意义在于服务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敬业乐群”的思想与新时期高职院校强调的“课程思政”改革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敬业乐群”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黄炎培将“敬业乐群”作为教学目的,有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在专业领域有出色的表现,还能在社会中积极发挥作用,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在新时期高职院校中的实践
(一)创立“双层次多方向”培养模式,实现工学合一
创立“双层次多方向”培养技术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这种培养技术以工学合一为核心理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双层次多方向”培养模式中,学生将接受两个层次的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更深入的专业方向拓展。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双层次多方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学生多元职业发展为“双重需求导向”,在原有“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立“双层次多方向+X个职业技能等级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多元分流”,进一步细化专业培养规格。开展技术、技能双层次人才培养,每个专业开设3个以上方向,培养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能力。专业方向中至少一个为新技术方向,同时拓展特色技能、复合技能等专业方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职业技能等级能力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学合一是实现这一培养模式的关键。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工作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工作中,他们能够亲身体验职业环境,了解行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合一还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企业也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指导,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融通产教链条,优化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现在把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和技能点。与此同时,将相关的技能竞赛以及技能等级证书要求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与技能点。然后,由校企专家依据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专业基础条件等进行组合,构建出模块化课程,从而为不同起点的生源实施个性化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教学应该以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实施专业动态管理。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以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评价结果为双重导向,借力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开展,从“需求导向”转化为“需求与结果导向并重”,更精准地提出专业设置与布局的建设方案,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实际建设情况实现动态良性调整。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聚焦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中的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等关键链,构建“四维一体”专业动态调整模型,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以“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方向分流、职业技能可选”为思路,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核心课程+X个职业技能课程”课程体系。
(三)整合校企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黄炎培的产教融合思想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中,职业教育旨在培育出契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众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以及大国工匠。其关键在于让学生牢牢掌握技术,并着力培养学生那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校企合作,与企业直接对接,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可以解决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行业、企业与学校携手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与课程标准,以及共同编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匹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应;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契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促使职业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整合校企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可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通过调整专业结构,与地方主导产业高度匹配,进一步优化了产教融合新体系。邀请行业精英参与教学,推动企业导师深度参与专业规划和教学实施,促进了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同时,将产教融合分解到专业群,学校建有浙江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基地3个,借鉴海康威视、华为等企业标准,遵循“产业链—岗位群—能力矩阵—课程图谱”课程体系逻辑。依据黄炎培的产教融合思想,在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时,可以邀请教育部门以及来自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专家给予指导。实践表明整合校企资源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双赢发展。
(四)以创新为导向,重塑教学评价体系
黄炎培的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以及“敬业乐群”,这与“以创新为导向,重塑教学评价体系”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当今时代,我们应以创新为驱动力,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面重塑。借鉴黄炎培的思想,我们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表现,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考核,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真正实现“做学合一”。例如,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他们的学术成绩,还要注重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考量他们是否具备“敬业乐群”的精神,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此外,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引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相连。就像黄炎培主张的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评价,确保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出符合黄炎培教育理念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如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开展实践项目评估等,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和引导。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应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强调与时俱进,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精准评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在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在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当深刻领会并积极实践黄炎培的教学思想,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应积极创立“双层次多方向”培养技术,聚焦优化专业布局与建设,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坚持“校企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将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同时,要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以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黄云飞,杨育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背景下的新时期职业教育观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26):30-31.
[2]万辉君,闫伟.浅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N].四川经济日报.2021-05-26.
[3]吴雨.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缘起、内涵与现代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2):56-60.
[4]王茜雯.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教育与职业,2024(15):63-70.
[5]李慧.黄炎培职业教育质量文化体系:内涵、应用、进路[J].职业教育研究,2024,(7):46-52.
[6]石晓慧.黄炎培职业教育观对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3):82-85.
基金项目: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在新时期高职院校中的实践与创新”(ZJS2022YB19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新时期;高职院校;实践;创新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以及推动产业升级这两个方面起到的作用越发重要。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内涵
(一)职业和职业教育
黄炎培将“职业”定义为:“用劳力或劳心换取生活需求的日常工作”。他认为职业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为了谋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服务社会群体。因此,职业是一种确定的互助行为,它既是个体获取生存资源的方式,也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他区分了“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实业教育主要以解决生计问题为目的,兼含研究学说之意味。它不仅传授个体生产和经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还关注实业的发展与运作,实业教育兼含研究学说之意味。职业教育侧重于实用性,纯粹为了生活所需而设立,教授那些“不能久学之青年”所需的特定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的内容比实业教育更加广泛,涵盖了所有可以直接用于谋生的技能。实业教育向上包含高等专门实业教育,向下包含职业的预备教育,学制长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凡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者皆是,职业教育的内容比实业教育的内容宽泛得多。
1943年,黄炎培在《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纲要》一文中,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总结了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理论纲要。
黄炎培也提出根据职业的特点和性质,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强调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谋生,更是为了服务社会,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应用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原则之一,其内涵丰富,对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原则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强调学生应通过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将读书与做工融合,以培养实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力。“手脑并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动脑思考,又要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学合一”则要求学生在做中学,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学与做的有机统一。黄炎培将“手脑并用”确立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并以“双手万能”作为校徽图案。他期望学生能够凭借智慧与双手去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黄炎培提出这一教学原则,首先在于批判与改进传统教育,他深刻地指出: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者合并,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强调“做学合一”“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衍生于“手脑并用”,其含义在于”就是“一面做,一面学;从做中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识”。因此黄炎培反复强调“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办职业教育,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理念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注重“实习”的教学方法
黄炎培深刻认识到“实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地实习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避免重理论轻实习的问题。早在1914年他就指出,“应用知识技能于实地之唯一方法,莫如实习”,从方法论上讲明了实习的作用。之后,黄炎培把实习作为贯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重要途经,认为“职业教育实习是重”,假设实习,不如实地实习,学校附设机关学习,不如送往社会机关学习。就这一点,他批判了民国初年实业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习的问题,认为职业教育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致使学生“长惰性而废服劳”,其结果仅村职业学校之虚名,职业教育的效果丝毫都没有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黄炎培的这种注重“实习”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敬业乐群”的教学目的
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从“个人谋生”提升至“服务社会”以及“尽其对群的义务”,实现了升华,并用“敬业乐群”这四个字高度概括(此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敬业”即对自己的职业满怀热爱,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为事业献身,具备责任心与事业心等。而“乐群”则是指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同学之间能够相互激励、合作,共同进步,做到“利居众后,责在人先”。“职业教育的首要之义就是为群服务”,这是对职业教育关键问题的准确认知。
“敬业乐群”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它使学生明白,职业教育的意义在于服务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敬业乐群”的思想与新时期高职院校强调的“课程思政”改革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敬业乐群”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黄炎培将“敬业乐群”作为教学目的,有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在专业领域有出色的表现,还能在社会中积极发挥作用,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在新时期高职院校中的实践
(一)创立“双层次多方向”培养模式,实现工学合一
创立“双层次多方向”培养技术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这种培养技术以工学合一为核心理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双层次多方向”培养模式中,学生将接受两个层次的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更深入的专业方向拓展。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双层次多方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学生多元职业发展为“双重需求导向”,在原有“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立“双层次多方向+X个职业技能等级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多元分流”,进一步细化专业培养规格。开展技术、技能双层次人才培养,每个专业开设3个以上方向,培养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能力。专业方向中至少一个为新技术方向,同时拓展特色技能、复合技能等专业方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职业技能等级能力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学合一是实现这一培养模式的关键。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工作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工作中,他们能够亲身体验职业环境,了解行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合一还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企业也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指导,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融通产教链条,优化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现在把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和技能点。与此同时,将相关的技能竞赛以及技能等级证书要求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与技能点。然后,由校企专家依据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专业基础条件等进行组合,构建出模块化课程,从而为不同起点的生源实施个性化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教学应该以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实施专业动态管理。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以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评价结果为双重导向,借力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开展,从“需求导向”转化为“需求与结果导向并重”,更精准地提出专业设置与布局的建设方案,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实际建设情况实现动态良性调整。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聚焦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中的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等关键链,构建“四维一体”专业动态调整模型,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以“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方向分流、职业技能可选”为思路,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核心课程+X个职业技能课程”课程体系。
(三)整合校企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黄炎培的产教融合思想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中,职业教育旨在培育出契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众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以及大国工匠。其关键在于让学生牢牢掌握技术,并着力培养学生那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校企合作,与企业直接对接,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可以解决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行业、企业与学校携手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与课程标准,以及共同编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匹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应;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契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促使职业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整合校企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可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通过调整专业结构,与地方主导产业高度匹配,进一步优化了产教融合新体系。邀请行业精英参与教学,推动企业导师深度参与专业规划和教学实施,促进了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同时,将产教融合分解到专业群,学校建有浙江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基地3个,借鉴海康威视、华为等企业标准,遵循“产业链—岗位群—能力矩阵—课程图谱”课程体系逻辑。依据黄炎培的产教融合思想,在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时,可以邀请教育部门以及来自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专家给予指导。实践表明整合校企资源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双赢发展。
(四)以创新为导向,重塑教学评价体系
黄炎培的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以及“敬业乐群”,这与“以创新为导向,重塑教学评价体系”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当今时代,我们应以创新为驱动力,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面重塑。借鉴黄炎培的思想,我们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表现,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考核,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真正实现“做学合一”。例如,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他们的学术成绩,还要注重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考量他们是否具备“敬业乐群”的精神,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此外,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引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相连。就像黄炎培主张的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评价,确保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出符合黄炎培教育理念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如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开展实践项目评估等,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和引导。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应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强调与时俱进,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精准评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在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在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当深刻领会并积极实践黄炎培的教学思想,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应积极创立“双层次多方向”培养技术,聚焦优化专业布局与建设,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坚持“校企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将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同时,要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以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黄云飞,杨育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背景下的新时期职业教育观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26):30-31.
[2]万辉君,闫伟.浅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N].四川经济日报.2021-05-26.
[3]吴雨.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缘起、内涵与现代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2):56-60.
[4]王茜雯.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教育与职业,2024(15):63-70.
[5]李慧.黄炎培职业教育质量文化体系:内涵、应用、进路[J].职业教育研究,2024,(7):46-52.
[6]石晓慧.黄炎培职业教育观对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3):82-85.
基金项目: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在新时期高职院校中的实践与创新”(ZJS2022YB19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