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农旅艺”融合激发乡村活力
文章字数:889
近日,记者走进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只见青色的山丘蜿蜒起伏,开阔的水田好似一幅水彩画,道路两旁用竹编布局的隔离带错落有致,寻常村民的房屋都有各种竹编造型上墙,墙上一幅幅生动的壁画散发出艺术气息……
“村里又开始新一轮建设,几个月后就会有新变化,现在环境干净整洁,柏油马路宽敞平整,家门口的小菜园、小花园应有尽有,看了都舒服。”9月19日,今年73岁的村民叶世青乐呵呵地说,“‘村田里’民宿旁闲置的老粮站、老湖田小学都大变样了,艺术公社变成青创公社,破旧不堪的老粮站变成大食堂……”
三山村党总支书记倪海超介绍,该村通过发展“研学+乡村艺术游”,深入挖掘乡村艺术文化,积极打造乡村艺术景点,大力实施道路重修、铺装工程,墙体立面粉刷、改造、村庄绿化等村容村貌改造。同时,开展“闲置房屋二次创业”行动,采用“村集体+企业”运营模式,以“村田里”为镇域民宿品牌,加快推进三期项目建设,将142平方米湖田老粮站改造成村田里大食堂,可同时容纳100余人就餐,并依托艺术公社闲置房间建设“致青春”旅舍、田园会客厅,新增茶吧、咖啡屋等新型消费业态,打造集创业办公、培训研学、餐饮住宿、商业零售于一体的服务空间。
“乡村光有漂亮的村子还不够,美丽乡村需要有灵魂。我们打造了方言墙、特产墙,创设了艺术乡村书画家工作室,让书画家及爱好者在此创作。”倪海超告诉记者,村“两委”通过“村委会+合作社+村民”的形式开展土地流转,释放规模效应。今年共计种植18亩荷花、23亩玉米、42亩艾草、80亩小香薯,通过创新收益分配模式,让村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镇里加大民宿产业与农文旅融合力度,通过‘民宿+非遗’‘民宿+艺术’‘民宿+民俗’等形式,植入特色文化元素,大力发展体验式休闲旅游,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实现产业富民。”兴隆镇党委书记陈静表示,接下来将鼓励各村发挥主动性,探索适合本村的发展模式,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吸引优质企业的“引进来”战略,辐射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形成“企业有发展、村集体有经济、村民有收入”的三赢良性发展机制,全面激发乡村活力。
(安徽日报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陈先瑶 陈永贵)
“村里又开始新一轮建设,几个月后就会有新变化,现在环境干净整洁,柏油马路宽敞平整,家门口的小菜园、小花园应有尽有,看了都舒服。”9月19日,今年73岁的村民叶世青乐呵呵地说,“‘村田里’民宿旁闲置的老粮站、老湖田小学都大变样了,艺术公社变成青创公社,破旧不堪的老粮站变成大食堂……”
三山村党总支书记倪海超介绍,该村通过发展“研学+乡村艺术游”,深入挖掘乡村艺术文化,积极打造乡村艺术景点,大力实施道路重修、铺装工程,墙体立面粉刷、改造、村庄绿化等村容村貌改造。同时,开展“闲置房屋二次创业”行动,采用“村集体+企业”运营模式,以“村田里”为镇域民宿品牌,加快推进三期项目建设,将142平方米湖田老粮站改造成村田里大食堂,可同时容纳100余人就餐,并依托艺术公社闲置房间建设“致青春”旅舍、田园会客厅,新增茶吧、咖啡屋等新型消费业态,打造集创业办公、培训研学、餐饮住宿、商业零售于一体的服务空间。
“乡村光有漂亮的村子还不够,美丽乡村需要有灵魂。我们打造了方言墙、特产墙,创设了艺术乡村书画家工作室,让书画家及爱好者在此创作。”倪海超告诉记者,村“两委”通过“村委会+合作社+村民”的形式开展土地流转,释放规模效应。今年共计种植18亩荷花、23亩玉米、42亩艾草、80亩小香薯,通过创新收益分配模式,让村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镇里加大民宿产业与农文旅融合力度,通过‘民宿+非遗’‘民宿+艺术’‘民宿+民俗’等形式,植入特色文化元素,大力发展体验式休闲旅游,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实现产业富民。”兴隆镇党委书记陈静表示,接下来将鼓励各村发挥主动性,探索适合本村的发展模式,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吸引优质企业的“引进来”战略,辐射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形成“企业有发展、村集体有经济、村民有收入”的三赢良性发展机制,全面激发乡村活力。
(安徽日报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陈先瑶 陈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