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智慧党建视域下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路
艾宇茜 雷浩伟
文章字数:5550
  融合“党言党语”和“法言法语”的党内法规制度,独具“中国之治”法治色彩,既内含旗帜鲜明的政治导向、发挥纪律严明的规范功能,也在党建统领格局下以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彰显出崇高崇尚的道德追求,实现了政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统一,凝聚着“党规之治”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查漏补缺、提质增效文章,面向实践需要,及时将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法规制度轨道上向纵深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摆在重要位置作以系统谋划,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内法规,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当前,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已然形成,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是进一步推动党内法规体系从比较完善到更加完善高质高速转变,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制度建设管大局、管长远、管根本,深化党内法规制度改革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心,服务其执行力增强和影响力提升的实施体系的全方位革新更是重中之重。智慧党建迫切需要格局更大、主体更多、要素更全、运行更快、效能更好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予以及时跟进,通过党内法规制度的高效实施延展党建工作界面、纵深党建工作梯度。然而,在注入新装备、新材料等科技新动能的同时,亦要回归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之“本元”,稳固并突显其在锤炼政治品格、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独有的德法协同育人功能。
  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内法规制度实施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是在知规懂规基础上践行党的道德观、法治观的重要体现。对此,可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妥善转化、科学应用智慧党建优势,推动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打造德法协同育人新质生产力。
  稳固政治根基,塑造德法协同育人新观念
  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德治同法治相辅相成、行稳致远的政治前提,科技驱动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保证思想、情怀和理念的正确政治方向。党内法规制度本身就是端正理想信念、勇担初心使命的鲜活育人素材。“党规之治”富有深刻的价值治理意蕴,秉持着以硬性法治规范内化柔性道德要求的深刻治理逻辑,以思政课为主要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汇集德法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等优质科技要素,也以“大思政”格局服务“大党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一是融贯先进思想。智慧党建“大平台”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汇聚党的政策文件、历史文献和红色文化等各类实体和虚体资源并予信息化呈现,实现了思政育人的整体性要求。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系统融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核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将先进思想贯穿立德树人全域、全程,使其以信念化的方式内化于高校师生心脑,又以制度化的途径保障其外化于高校师生言行,以此全面厚植高校德法协同育人的党性情怀、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二是突破思维定式。智慧党建的数字化思维能够切实推动高校德法协同育人观念的转型,突破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书面写、书外无”和“照着念、跟着读”等形式化、机械化宣教的瓶颈,确保其渗透在高校思政课“形神体用”各个维度,在政治社会化积极导向的基础上,树立体系化、联动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意识,实现高校德法协同育人科学工程的纵深推进。
  强化理论武装,净化德法协同育人舆论场
  科学理论永远是科技创新的领航与先驱。“党规之治”所蕴含的德法共治一般原理本就归属于党的创新理论,要采用科学化方式推动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理化。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本质就是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法治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通过“数据化”的方法予以分解、拆析、编码、提炼,并以“类型化”的形式将其加工、整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话语,进而形成立德树人“舆论场”——智慧党建作为集组织管理、信息共享、合作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活系统”,使得这一“舆论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一是育人网络横纵贯通。智慧党建凭藉党建案例自动爬取分析、党建措施主动生成应用等独有优势,能够及时网罗党政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关于“党建+思政”协同育人的典型事例和先进经验,尤其是来自基层民间舆论场的真实反馈,在提升德法协同育人理论现实关照度的同时,也更好地迎合了理论学习时间碎片化、内容个性化的需求。二是育人动能内外并重。党的创新理论发展永不止步,这为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来源。于内,智慧党建能够全景化呈现“党规之治”运行实况,密切德法协同育人理论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实践的联结、互动。于外,智慧党建透明性、吸纳性强,其建言和评论等板块能够更好地透视网络舆论场,整合更多民智民力服务德法协同育人体系的健全。
   夯实组织保障,建好德法协同育人共同体
  党建统领格局下各级党组织领导统筹、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协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实施、学生社团组织参与以及宣传、统战、学工等其他部门协作,融汇党建多元主体之合力,是提升德法协同育人实效的关键所在。智慧党建既能打破传统思政育人跨地域领域主体参与难、跨专业行业内容结合难等空间界限,也能更好地溯及历史、预展未来,突破时间限制,以更强的包容性、更大的整合力促使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主体嵌入“党建+思政”育人总体布局之中。一是调适育人结构。依靠智能感知、识别、研判、处置等技术支撑,智慧党建能够更好协调多方力量参与党内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并配合以衔接流畅的协同育人机制设计,让党史党建、党规党纪等学习资源妥善、精准配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周期,各有侧重地发挥其育人优势。二是改善育人功能。优化“‘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各类组织”的党建统领格局,能够筑造德法协同育人的坚实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模范带头、示范引领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等作为“厚德重法”的育人责任主体,更要善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自身党建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并重以实现“1+1>2”的德法协同育人功能。
  拓展平台阵地,打好德法协同育人组合拳
  打好“党建+思政”育人阵地战,建设量多质优且能更好实现育人资源共建共享、育人成效共利共赢的综合性平台,是持续提高德法协同育人水平的重要保障。数字党建驱动下,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网格化特征,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需求导向,“党建+思政”被切割成育人功能更加适配、管理更加精细的不同板块,同时又依托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极为快速的优势,能够更好协调各参与主体、各实施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整个德法协同育人系统的和谐稳定。一是学理阵地夯基础。展示、传播学理成果是智慧党建的重要功能,要以之为基础,为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沉浸式的“学思践悟”场景和服务。在教学研究上,以打造教学成果库、课程库和案例库为根本,贴近高校师生学规用规现实需求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在科学研究上,重在搭建理论宣讲和学术交流平台,深化“党规之治”统领德法协同育人的前沿理论探索。二是实践阵地提质效。开发智慧党建平台下的“数字党规”应用端口,在党务公开允可范围内面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全景敞视党内法规制度运行过程,建设虚拟仿真平台并将更多思政育人政治、经济、文化等场景和资源导入其中,同时联合各红色场馆、党内法规制度工作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和研培基地,为德法协同育人的“产学研用”提供更多真实情境。
   丰富内容载体,密织德法协同育人关系网
  智慧党建视域下的德法协同育人体系是以党建育人为导向、以网络育人为媒介、以管理育人为基础,囊括课程、科研、实践、服务、文化、组织和心理等全方位育人内容,亦有极为繁复的载带形式。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内容为本,深化育人内容的供给侧革新,在育人主题主线上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保持高度一致,顺应时代潮流、反映发展规律。一是加强内容的一体化完善。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专业知识同思政育人内容的内部协同,在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亦要注重不同学段、不同学情院校之间育人内容的侧重和贯通。就高校自身而言,要构建“党建+N课程”共育新体系,依托云平台实现课程内容“线接线”及其讲授“面对面”。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需全面呈现新时代德法协同育人的科学内涵及其观念、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需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党规之治”德法共治素养培育和践行的指引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分别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入手对其予以立体式擘画,《形势与政策》课程可围绕鲜活案例的呈现予以展开。二是灵活载体的交叉式运用。密织党建统领制度网络,运用流程可视化等技术动态规范其运行。同时,还要以学科信息化等技术助力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同党内法规学等新兴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打造德法协同育人学科群、专业群。
  改进技法形式,提升德法协同育人感染力
  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育人对象和内容予以教学技术和方法的优化调整,细化、活化教学形式,是将“枯燥、乏味”的党建理论讲透讲实的必然选择,也是把抽象性、概括性极强的党内法规制度具化、量化为学生易懂易用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规训的可行之策——智慧党建恰为其提供新手段、新工具的有效支撑。一是维护育人首位“朋友圈”。以生为本是高校德法协同育人的首要原则。高校党建系统的数字化革新要以服务学生党务管理的便利化和密切“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目标。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激发学生能动意识,采用多维互动、多向翻转等教学方式,辅之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等技术进一步拉近学生同“党建+思政”之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多可能,避免学生同育人内容之间产生割裂和断层。二是打通育人末端“一公里”。智慧党建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的“党规之治”全覆盖、全时段,能够更好呈现“党规之治”治理全貌,既加速了德法协同育人要素在整个党建工作体系的流转,构建起常态化和机动性兼备的党内法规制度宣教机制,也以极强的迁移力、穿透力推动德育和法育共同向高校微观治理单元延伸,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导、学生演”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切身体验,享受育人成果。
  培育人才梯队,积蓄德法协同育人能量池
  人才是第一资源。涵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德法素养兼具且熟稔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构筑理论和实务人才、领军和后备人才梯队,是推动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技轨道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是做大“德育+法育”专业化师资队伍。新时代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价值导向的德育内涵极为丰富,以“党规、国法、软法”为规范构成的法育内容也极为庞杂——两者均要求育人师资专业技能的大力提升,以“专精特新”为基点赋力“德育+法育”育人本领的锻造。智慧党建既保持了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下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师德师风教育的严肃性、严格性,也赋予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更多手段,掌握更为实用、更具实效的育人技巧和技艺,从而更好因材施教。二是做强“党建+思政”综合性业务骨干。“大人才观”是“大党建”和“大思政”体系高质量建设必须秉持的核心理念。面对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人少事多”难题,应恪守党管人才原则,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识才用才、引才聚才、留才育才并举,健全党建和党内法规制度实务人才同高校思政课教师双向互聘机制,充分激活并释放德法协同育人全科人才红利。
  营造健康生态,谱写德法协同育人主旋律
  智慧党建以开放性成就创造力。除了前述内生因素的改良和增益,智慧党建视域下德法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发展离不开外生变量的要素输入,需注重这些外部驱动点、驱动链的正内部化。法之理在法外,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要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舒适圈”,审视来自党政军民学等不同领域环境、资源的影响并予妥当运用,避免思维固化、行动僵化等问题的出现。一是用好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切实发挥政党法治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政党法治文化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髓为基石,萃取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法治精华,通过智慧党建平台的资源中转、加工和配置,以故事汇、连环画、短视频等形式挖掘、盘活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代表的党建文化,通过文化自信自强引领德法协同育人的意识自觉、行动自发。二是评测环境变量、重视环境影响。智慧党建为党内法规制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广袤实践场域,提供了来自“人机事物环法”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便利条件,但其自身也携有技术伦理失常、信息传递失真、管理秩序失范等风险挑战。由此,应全力抵制虚拟世界消极因素的侵蚀,避免技术冲击引发的育人“产能”波动,构建教育质量评价模型,科学设立评估指标体系以检视并纾解其难点、堵点所在,致力德法协同育人承压力、复原力的双效提升。
  艾宇茜系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雷浩伟系重庆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系2022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党的自我革命视域下党内法规制度实施机制现代化研究”(编号:2022BS002)、2023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教师思政方向)一般项目“党建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及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编号:2023SZZX08)理论研究成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