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百千万工程”视域下肇庆市传统古镇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高要黎槎村为例
文章字数:5566
  钟兆天 叶运黎 尚旭杰
  摘要:肇庆市作为广东省内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地区,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历史的传承,建筑特色与人文精神。在国家级政策“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实现古镇古村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肇庆市高要黎槎村的保护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如何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期望为同类文化遗产地提供策略指导,促进其文化的传承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黎槎村;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村落因城市扩张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而受到挑战与机遇,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正逐渐遭到侵蚀。而古镇古村落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宝贵源泉,对于中国地域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百千万工程”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此政策背景下,以肇庆市为代表的众多古镇古村落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肇庆市,位于广东省西部的山水间,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古镇古村落,保存了大量清代以及更早时期的建筑,其黎槎村是岭南古建筑艺术和传统村落规划的典范。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肇庆市古镇古村的现状,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视角与策略。以期望为类似地区提供可行的保护与发展方案,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增值。
  1.相关概念
  1.1“百千万工程”政策概述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该工程全称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于2022年12月8日正式启动,旨在通过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工程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服务于乡村振兴,并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2]。通过百千万工程,广东省计划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强化县域城镇化进程,并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策略。同时,“百千万工程”还强调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确保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活化传统文化。工程的主要抓手包括县域经济、县域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实施范围涵盖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以及2.65万个行政村(社区)。在“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推动下,肇庆市传统古镇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将迎来崭新的篇章,各领域蓬勃发展的态势将有力驱动经济增长,从而引领肇庆市经济社会实现全方位的跨越与进步。
   1.2黎槎村概况
  高要黎槎村位于中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是典型的岭南文化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村落座落于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以其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黎槎村的建立可追溯至宋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研究岭南地区历史发展、民俗文化及传统建筑风格的重要地点。从建筑特色来看,黎槎村保留了大量传统的岭南建筑艺术,如灰塑、木雕、砖雕等艺术形式,这些都是岭南古建筑中的典型元素。同时,村中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三间两厢”布局,房屋多为青砖灰瓦结构,古朴典雅[3]。文化上,黎槎村富含岭南文化特色,村民保留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端午的龙舟竞渡等。另外,黎槎村还是广东汉剧的重要传承地之一,汉剧在村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传承。经济方面,黎槎村主要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和“百千万工程”的推进,黎槎村开始探索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黎槎村的保护与发展对于推动肇庆市乃至广东省的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黎槎村作为传统古镇古村落的代表,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黎槎村不仅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还可以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平台,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1.3文化保护与社区发展
  文化保护涉及到保持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有效的文化保护策略也能促进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恰当的管理和利用,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践中,通过激励和培训,以当地居民作为文化遗产的直接继承人和日常保护者,增强他们在文化保护中的能力和责任感,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结合文化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策略包括建立社区管理文化遗产的机构,发展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手工艺品制作、文化旅游等小型企业,并在组织文化节庆活动,增强社区经济的同时,持和强化社区的文化特色。黎槎村的保护与发展还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黎槎村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肇庆市传统古镇古村落现状
  2.1建筑特色与保护现状
  2.1.1黎槎村建筑特色
  黎槎村,俗称八卦村,其建筑布局和设计深受古代《周易》八卦理念的影响,展示独特的文化与建筑融合的现象。该村座落于风景如画的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具有超过700年的历史。村落的整体布局巧妙地按照八卦图形进行规划,巷道系统复杂且功能性强,既符合风水学的要求,也具备防御功能。村内的建筑群以八卦圆形分布,巷道总数达到九十九条,主巷十五条,横巷八十四条,独特的设计令人赏心悦目,还使得整个村落如迷宫般错综复杂,易于防守难于攻破。每个建筑和结构的位置都精心选择和布局,以保证符合八卦中各卦位的地理和文化寓意,如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4]。建筑风格上,黎槎村深受岭南建筑风格的影响,村中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青砖与灰瓦,屋顶经常装饰有精美的灰塑和木雕,反映了明清时期南方民居的典型特征。村中的门楼建筑均以儒家文化思想命名,如仁和里、毓秀里等,体现了村落居民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也为村落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1.2黎槎村保护现状
  黎槎村作为一处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目前的保护工作在“百千万工程”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许多挑战。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是保护工作的基础,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古村落保护的复杂性,资金仍是一持续的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妥善保护村落的历史建筑和独特文化,是当前保护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现代设施的引入和旅游业的开发虽然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会冲击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因此,如何平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激活村落的经济潜力,是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议题。期望黎槎村的保护与发展中政府、社区和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和创新策略,以确保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长远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手工艺
  黎槎村中传统广东汉剧在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广东汉剧是村民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传递社区历史和道德观念的媒介。戏台是文化展演的场所,是村民社交和集会的中心。广东汉剧的表演内容通常结合了本地历史故事和经典文学,来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道德寓意,加深社区成员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传统手工艺则,如肇庆地区的竹编工艺和陶瓷制作,竹编在肇庆被用于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艺术装饰品,其设计既注重实用性也讲究美观,每一件作品都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参与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和制作,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结合,增加了手工艺产品的市场价值和文化意义。
  2.3村落的历史文化与布局特征
  2.3.1高要市黎槎村的布局理念

  黎槎村位于天然的地势优势位置,周围水体环绕,依山傍水,这种布局符合传统的“靠山面水”的风水理念,也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为村落的居住和防御提供天然的条件。具体而言,黎槎村的建筑群按照八卦方位精心规划,建筑的位置和方向都是对应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最大化地利用自然资源如阳光和水流。体现对居民日常生活便利性,其村中的道路和建筑物遵循一种隐性的几何对称性,既展现了视觉上的秩序感,符合风水中追求的气流顺畅与能量平衡的需求[5]。同时,建筑风格的选择、材料的使用乃至村落的整体布局,都是对岭南传统建筑美学的尊重与传承。实践中,村中的建筑多采用蓝瓦白墙的传统岭南风格,有利于反射夏季的强烈阳光,减少室内温度,反映了岭南人民对清凉、明亮居住环境的追求。
  2.3.2黎槎村的“天人合一”布局
  黎槎村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丰富,密集的山林和清澈的水体。为“天人合一”的村落布局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村落的主要建筑群体布局遵循了古人的智慧,如背靠山岗、面向水源,有利于防风聚气,并能带来居住的舒适与健康。具体而言,黎槎村的每一条道路和每一座建筑都力求与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村中的道路设计考虑到自然地形的起伏,避免大规模的地形改动,道路蜿蜒有致,顺应地形延伸,对自然环境减少了破坏,也增强了村落的美观性。另外,村内水系的布局同样精心,一条环村的水道连接了村中的各个重要节点,是村民日常生活的水源,也为村落带来了丰富的生态环境。这种以水为脉络,以屋为墙的设计,体现了黎槎村的居民在建筑和生活中坚持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原则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尊重。以上生活方式保留了传统的生活风貌,也与现代的生态保护理念相契合,使得这个古村落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3.古镇古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3.1保护传统建筑
  在肇庆市的传统古镇古村落建筑代表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身份,也是社区文化传承的物理基础。在古建筑的保护方面,需要使用传统材料和技术进行修复,以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肇庆市的多个古村落中,多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采用了独特的木结构、灰塑和彩绘等传统建造技术。在进行保护修复时,专家和工匠团队需要通过采用与原建筑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以保持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如对于使用木雕装饰的建筑,修复工作涉及传统木工技艺的运用,需要精湛的手工技艺,对原有设计有一定理解。在古建筑的发展方面,通过对建筑的现代化改造,使其在不损害其文化和历史价值同时满足现代使用标准,现代化改造涉及加固结构以抵抗自然灾害与改善建筑的居住环境,如在确保新引入的元素在不影响建筑的历史外观和内在结构的同时实现供暖和电气系统。
   3.2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肇庆市传统古镇古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文化形式深入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也是社区文化认同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广泛传播的广东汉剧和传统节庆活动,可为社区成员提供共享的文化经验,也是新一代了解和学习传统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通过广东汉剧在传统节日或特定的文化庆典中演出,纳入学校的课程和社区的常规活动中。有助于儿童和年轻人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其对这种传统艺术产生认同感和兴趣。从而激发其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同时,通过现代媒体来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录制传统表演艺术的视频进行传播,使得非本地化的文化形式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观众。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传统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展示和经济机遇。
  3.3促进文化创意产业
  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产品,以肇庆市传统古镇古村落中的历史遗址吸引游客,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技术、烹饪艺术和地方戏剧来丰富游客体验。具体而言,可以进行手工艺工作坊、传统食品烹饪课和现场戏剧表演等活动,使游客能在观看中也能参与其中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和收入,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同时,可以利用现代设计手段重新包装传统文化产品。让肇庆市的文创企业通过与当地工匠合作,将传统的竹编、陶瓷和织锦等手工艺产品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艺术品和日用品。通过现代设计手段,为传统手工艺赋予新的视角,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商业的有效融合。
  3.4激发居民参与的机制
  在肇庆市传统古镇古村落中,激发居民参与的机制关键在于将居民视为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的核心力量,而非被动的受益者或旁观者。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居民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够直接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创造中。实践中,在肇庆市设立专门的工艺传习所和文化工作坊,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学习陶瓷制作、布艺织造等传统技艺的机会,开设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的课程。使村民能够掌握实用技能,进而激发他们参与保护和推广本地文化的积极性。另外,可以通过构建社区决策参与平台,让居民在当地发展的各个方面拥有话语权,激发居民参与。通过定期的村民大会或通过在线平台参与到关于文化活动策划、环境改善和旅游发展等议题的讨论中。提升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让居民感受到自己对社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更愿意投入时间和资源支持共同的事业。
  4.结论
  本文针对“百千万工程”在黎槎村实施的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确保了传统古镇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肇庆市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表明,通过政策支持、社区参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活化传统文化遗产,并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展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恰当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石硕,成怡萍,施苏纹,等.中日古村落保护的经验和方法——以乐山周边村落与日本合掌村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0):93-97+128.
  [2]石明程.活态传承理念下的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更新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3]解天骄.生态视角下的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综合价值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4]李旭仪.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3.
  [5]韩冬.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利用与旅游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
  【课题项目】2024年度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百千万工程”背景下肇庆市传统古镇古村落保护利用研究(立项号:24GJ-175)阶段性研究成果
  钟兆天系广东理工学院副教授
  叶运黎系广东理工学院讲师
  尚旭杰系广东理工学院讲师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