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新时代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研究
王曦
文章字数:5425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培训的统称,是指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院校培养、在职培养的一体化教育过程。只有推进教师教育转型发展,才能够不断提升我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促使其主动承担起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使命,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路径进行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不完善、资源短缺、发展目标不明确等困境,提出应该加强对教师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建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激发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动力等措施,旨在为推进教师教育转型、提升教师的综合教育水平提供一些参考,进而解决当前我国各级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局。
  关键词:教师教育;转型发展;人才培养
  引言: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广大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只有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和提升,才能够满足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对高校教师的实际需求。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在院校中被“边缘化”的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之下,部分院校在教师教育中也出现了重“综合性、应用性”而轻“师范性、学术性”的问题。因此,推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此,各级院校应正视这一问题,积极探索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不断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以便能够有效应对高质量教育发展格局下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一、新时代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时代”复杂的社会背景给我国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对教师更是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推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正是提升教师综合教育能力,帮助其应对新时代教育挑战的重要举措。
  1.回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师教育是培养未来优质教师的重要事业,其质量高低决定着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强化对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以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投身到我国的教育事业建设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而推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可以有效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的综合教育能力,使其能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专业的素养投入教育工作中,这既是有效回应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根本保障。
  2.适应个性化教育的必然途径
  如今,教育的培养目标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不仅要求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应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此背景下,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综合性、个性化教育能力便显得十分关键。而推动教师教育的转型发展,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性、个性化教学能力,使其能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灵活地结合课堂教学资源和学生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3.满足教师晋升发展需求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系统性培养,不断满足教师晋升、发展需求的一体化教育过程。教师教育可以大致分为院校培养和在职培养两个阶段。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教师在参加教育工作之后,受时间、教学任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无法系统性地参加培训教育,这在无形中制约了教师的晋升发展,而推动教师教育的转型发展,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使得已经入职的教师也能够获得培养培训机会,从而满足其晋升发展需求。
   二、新时代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
  1.教师教育转型发展资源短缺
  当前,我国存在着教师教育转型发展资源短缺的困境。首先,在院校培养阶段,推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需要院校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实践资源上的支撑。但是,当前许多院校都将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放在学科建设、科研建设上,导致能够分配在教师教育上的资源少之又少,无法推动其转型发展。尤其是地方院校,在巨大的办学压力下不得不通过扩充学科门类、推动“应用型”教育改革来强化自身的吸引力,这也使得高校教育改革经费紧张,教师教育在地方专业结构中不断被“边缘化”[1]。
  其次是在职培养阶段。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培养,同样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等多个方面的支持。然而,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下,许多学校仅仅关注“学生教育改革”,而忽视了“教师教育改革”,导致许多在职教师所能接触到的培训学习机会、社会实践机会少之又少,进而使其出现了教学思维固化、教学能力下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教育发展目标同质化
  发展目标决定了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方向。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师教育发展目标不明确、高度同质化的问题。在院校培养阶段,许多高校在设置教师教育目标时,往往将“综合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等等列为关键词,这导致多所高校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了高度同质化的问题,而鲜有院校能够突出区域性、文化性、地方性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从而导致所培养的师范生无特色竞争优势,影响了其就业质量[2]。在职培养阶段,为了响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许多学校的教师培养目标侧重于“实践型”“综合型”“改革型”的教师培养,而忽略了对于“学术型”“师范型”教师的培养,致使高校教师类型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学术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教师需求。
  3.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不完善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一般需要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全体参与,构建协同、开放、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而“协同”便是要求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师范高校、中小学校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机构(如地方文化机构、教师培训机构)等等能够实现资源的统一协调分配;而“开放”则是指应该由地方教育部门牵头,积极构建开放性的优质教师人才合作培养平台、探索多形式的培养活动;“一体化”应该是保证教师无论在学校学习还是在职培训都能够接受到系统性的教师培养。但是目前而言,我国许多地方院校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时仍然存在着各自为阵的状态,只关注本院校的改革成果,而参与地方性优质教师人才培养活动的次数寥寥。加强开放性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需要各方主体投入相应的资源和资金,但是部分院校因为教学经费短缺、资金投入有所侧重等问题,导致开放性平台建设成效不高,无法保证教师接受完整的“一体化培养”。
  三、新时代教师教育转型发展路径
  为了解决新时代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培养新一代高素质教育人才,本文从国家支持与保障政策、教师教育转型路径突破以及师范专业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提出统筹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建议。
   1.完善国家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推进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国家是最重要的主导力量。对此,国家应积极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改革政策和制度保障,引导和支持各师范院校、大中小学校积极推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促使其可以自主完成教师培养培训,优化教师质量。
  首先,建立针对各类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特色扶持”机制。政府可以号召办学历史悠久、基础资源较好、总体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强化自身的特色办学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鼓励其主动向地方师范院校传授改革经验,以强化其引领示范作用;而对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国家应该给予其必要的经济、政策以及资源扶持,强化地方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特色型教师、区域型教师等的培养,保证各项资源在地方院校中均等分配,从而为推进教师教育转型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其次,完善教师一体化培养制度。国家应建立统一标准的教师一体化培养制度,要求各大中小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给予在职教师充分的培养培训机会,以保证所有教师都能够得到系统性的培养和提升,从而满足教师的发展和晋升需求,进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最后,建立教师协同发展机制。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优质教师在城乡之间、优质学校和基础薄弱学校之间存在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制约了某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我国可以建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机制,通过行政手段促使优质教师在区域内形成流动,从而解决部分地区存在的优质教师缺乏、教师团队活力不足的问题。例如,地区教育部门可以对本区域同层级优秀教师的流动率提出明确的要求,积极促进优秀教师形成跨校合作、跨校轮岗,并不断加强对新一代优质轮岗教师的后续培养,以持续保证优质教师的活力,提高地区教育教学质量[3]。
   2.开放办学,寻求发展路径新突破
  在新时代,教师教育要主动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寻求内容上、形式上的新突破。以师范院校为例,首先,师范院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考虑本校办学的特色,寻找适合本校转型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如积极响应国家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转型、寻求国家扶持,或者积极与高水平师范院校开展多方位、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弥补自身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上的不足;另外,有国外资源的师范院校还可以构建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促使本校师范生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从而培养师范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其教育知识水平。以在职教师为例,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越来越复杂。对此,各级高校更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开放性的育人模式。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宝贵教育资源、第二课堂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等,由政府牵头、各级学校参与、地方文化教育企业主导构建开放性教师教育学习平台,开设多门教师教育课程,让各级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发展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解决教师培训师资力量难以集中、培训形式单一的问题。再则,各级高校也可以进一步与高等教育院校达成合作,实施定向培养,定期输送优质教师进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综合教学水平,拉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
   3.激活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内生动力
  只有外部保障和社会支持并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师教育改革效果,因此还必须从促进师范院校、一线学校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出发,从内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构建良性的教师教育转型发展机制,以实现内外联动,从而共同解决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
  首先,加强教育引导,推动师范院校教育观念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师范高校应遵循教师质量发展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教师教育振兴等转型发展理念,并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目标、育人特色,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应该重点强化本校师范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以基本素养、服务领域、职业特征、人才定位四个方面的内容设计为依托,规划本校师范生的培养目标[4]。紧接着,师范院校应以培养目标为基准,推进师范教育课程、教学体制、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一方面,教师应持续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师范生安排如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多元化课程,以不断提升其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具备综合性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便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突发状况时灵活应对;另一方面,院校也应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实习实训、社会培养机会,促使师范生在学校教育阶段便能够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另外,师范院校还应该注重师范生的个性化培养,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如积极鼓励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的师范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将其培养成为学术型、科研型教师;而针对实践能力强、热爱一线教育事业的学生应该给予其丰富的实践机会,促使其向实践性、改革型教师发展,以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对于不同类型教师的需求。
  其次,激发在职教师的内生动力。受时间、学习资源、教学压力等多方面影响,在职教师很少有机会继续学习,这也造成了在职教师水平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情况。因此,各级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为所有在职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学习机会以及完善的发展保障,以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在培训方面,学校应积极响应“协同育人”号召,促使本校教师积极加强与同层级教师交流互动,为此还应成立内部改革小组,定期开展教师培训、组织研讨会议,加强本校教师的跨学科交流,促使其相互借鉴,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打造金课、示范课的方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5]。在发展保障上,一方面,学校应该拓宽教师的晋升发展路径,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教学水平,并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满足教师的晋升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发展保障制度,对于优质教师比如在学术建设、教学改革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助以及荣誉奖励,而针对不思进取、不积极参与改革的教师学校则要进行严肃处理,以激发在职教师的内生发展动力。
   四、总结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践者。因此,国家、政府、师范院校以及各级学校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明确自身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积极统筹各项教育资源,以形成育人合力,不断推动我国教师教育实现转型发展,从而确保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惠欣,新时代教师继续教育转型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24(06): 54-60.
  [2]祝莺莺,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之路[J]. 继续教育研究,2024(06): 61-65.
  [3]李袁爽,王运武,张子航,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愿景、挑战与对策[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03):81-89.
  [4]田小红,季益龙,周跃良,教师能力结构再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3): 91-100.
  [5]王喜,终身教育背景下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转型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 175-176+179.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教务处。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