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亳州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全力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高校
文章字数:2212
近年来,亳州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全力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高校。
(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的建设不断提质增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密围绕“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七个强省”奋斗目标,扎实落实《亳州学院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和“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要始终坚持和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方位领导,着重加强党的建设;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持续提升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与定力;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统筹推进党建“双创”工作,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强基础、提质量、创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领导干部作风提升行动,以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完善工作格局,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始终将思政工作视作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五育并举”,顺利通过省第四批“三全育人”试点校和试点院系验收,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全覆盖。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精心打造“行走的课堂”,成功获批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同时,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培育提升乡风文明的先进力量,被中央宣传部列入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荣获共青团中央表彰“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个,征兵工作绩效考评连续四年获安徽省“优秀”等次,4人次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1人次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
(三)打造特色学科,提高学科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精准对接地方现代中医药和白酒两大主导产业,做强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优势学科。2023年,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获批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围绕高峰培育学科,组建了药物化学、中药学、食品加工技术、酿酒工程等学科团队;围绕中药学高峰培育学科,建有中药材产品研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药材质量评价与控制、现代中药制造2个亳州市重点实验室,亳州市中药材储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有安徽省功能型配制酒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组建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养生型配制酒和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亳州市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
(四)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重点发展中医药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设置制药工程、药学、药物分析、中药学等7个中医药类学科专业,设置食品科学与工程、酿酒工程、生物制药5个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其中中药学、酿酒工程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持续优化专业布局,2020年以来,增设食品营养与健康、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药物制剂等8个专业,现拥有35个本科专业,服务安徽省新兴产业专业比例达80%;停招与地方经济匹配度不高的相关专业,调减师范类有关专业的招生计划。
(五)立足岗位需求,提高课程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围绕地方产业需求,持续强化中药、白酒、亳文化课程建设。近三年,获批省级一流课程60门、省级教学示范课程1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体育与健康(五禽戏)》等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2020年以来,立项建设校本教材45部,与企业共同编写教材44部、出版教材22部。校企合作编写《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实验指导》等应用型教材15部,开发《中药炮制学》等应用型课程8门。
(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综合中医药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优势,整合人才、平台等资源,与地方中医药和白酒产业链深度融合,联合企业开展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药制剂生产、养生型配制酒、药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研发。深化校政、校企合作,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6个协同创新中心。制定红曲、三七花等13个品种的安徽省中药材标准、5个安徽省中药饮品炮制规范。2020年以来,获得专利288项,其中发明专利 62项,获市厅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咨政成果38项。
(七)强化人才引育,提高师资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20年以来,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120余人,引进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22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700 余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近200 人,博士学位教师9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近30人。“双能型”教师近200人。大力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有效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八)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满意度。依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实施中药学“四进一考核”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完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见习—实验教学—综合实训—生产实习“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中厂”开展酿酒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形成学生制曲、酿酒、勾调的生产环节全流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建立“古井班”校企合作班,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接近100%。 (范俊峰)
(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的建设不断提质增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密围绕“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七个强省”奋斗目标,扎实落实《亳州学院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和“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要始终坚持和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方位领导,着重加强党的建设;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持续提升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与定力;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统筹推进党建“双创”工作,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强基础、提质量、创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领导干部作风提升行动,以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完善工作格局,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始终将思政工作视作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五育并举”,顺利通过省第四批“三全育人”试点校和试点院系验收,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全覆盖。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精心打造“行走的课堂”,成功获批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同时,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培育提升乡风文明的先进力量,被中央宣传部列入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荣获共青团中央表彰“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个,征兵工作绩效考评连续四年获安徽省“优秀”等次,4人次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1人次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
(三)打造特色学科,提高学科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精准对接地方现代中医药和白酒两大主导产业,做强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优势学科。2023年,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获批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围绕高峰培育学科,组建了药物化学、中药学、食品加工技术、酿酒工程等学科团队;围绕中药学高峰培育学科,建有中药材产品研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药材质量评价与控制、现代中药制造2个亳州市重点实验室,亳州市中药材储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有安徽省功能型配制酒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组建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养生型配制酒和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亳州市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
(四)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重点发展中医药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设置制药工程、药学、药物分析、中药学等7个中医药类学科专业,设置食品科学与工程、酿酒工程、生物制药5个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其中中药学、酿酒工程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持续优化专业布局,2020年以来,增设食品营养与健康、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药物制剂等8个专业,现拥有35个本科专业,服务安徽省新兴产业专业比例达80%;停招与地方经济匹配度不高的相关专业,调减师范类有关专业的招生计划。
(五)立足岗位需求,提高课程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围绕地方产业需求,持续强化中药、白酒、亳文化课程建设。近三年,获批省级一流课程60门、省级教学示范课程1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体育与健康(五禽戏)》等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2020年以来,立项建设校本教材45部,与企业共同编写教材44部、出版教材22部。校企合作编写《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实验指导》等应用型教材15部,开发《中药炮制学》等应用型课程8门。
(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综合中医药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优势,整合人才、平台等资源,与地方中医药和白酒产业链深度融合,联合企业开展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药制剂生产、养生型配制酒、药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研发。深化校政、校企合作,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6个协同创新中心。制定红曲、三七花等13个品种的安徽省中药材标准、5个安徽省中药饮品炮制规范。2020年以来,获得专利288项,其中发明专利 62项,获市厅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咨政成果38项。
(七)强化人才引育,提高师资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20年以来,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120余人,引进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22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700 余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近200 人,博士学位教师9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近30人。“双能型”教师近200人。大力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有效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八)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满意度。依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实施中药学“四进一考核”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完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见习—实验教学—综合实训—生产实习“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中厂”开展酿酒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形成学生制曲、酿酒、勾调的生产环节全流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建立“古井班”校企合作班,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接近100%。 (范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