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数智赋能车轮驰骋勇向前
文章字数:1674
    马钢交材生产线。


  走进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交材”)智控中心,技术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巨大的监控屏幕,不时用对讲机传达各项指令。监控屏幕上,各项数据、生产工艺流程、厂房内设备运行状态一目了然。“点击屏幕上的‘车轮’,可直接看到车轮的所有质量信息,还能对车轮的质量信息进行追溯。”智控中心管控员熟练地操作着系统,“现在大屏上显示的是车轮生产线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单件跟踪和数据采集,将车轮的制造信息和质量信息搜集到车轮的ID号中进行归档,同时与工艺设定参数进行比对,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自动报警。以前需要一个班组来完成的工作,现在我们两个人就可管控了。”
  勇担使命书写闪亮“马钢答卷”
  “车轮”疾驰,大道致远。从20世纪60年代筚路蓝缕建成我国首个车轮轮箍厂轧制出“争气轮”,到如今畅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50多年来,一代代“交材人”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勇担制造强国使命,矢志创新创业创造,从跟跑到并跑,从并跑到领跑,实现了大量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昔日的车轮轮箍厂已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轮轴供应商。
  “我们的高铁车轮重300多公斤、直径近1米,轮辋内部缺陷直径不能超过1毫米,车轮精镗孔精度偏差不会超过半根头发丝;钢中氧、氢含量要分别控制在百万分之十五和百万分之一点五以下;要能经受零下六十摄氏度的低温冲击韧性检验……”马钢交材首席工程师鲁松一口气报出了这样一组“毫厘”数据。
  回望中国高铁发展历程,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高铁基础设施和移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一步一个台阶,每一个节点都有马钢车轮的身影。
  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高铁基础设施和移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经历了时速200公里、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高速车轮国产化也在逐步推进,2024年,整列装用马钢高速车轮的复兴号动车组开始接受60万公里考验,并批量出口到德国、韩国等国家。2024年7月24日,整列装用马钢高速车轮的G6410次复兴号长编组动车组率先完成安全载客运行60万公里,为中国辗钢车轮诞生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大功率机车轮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全球首发B型地铁绿色环保车轮在合肥地铁载客运行;世界最大轴重45吨轴重重载车轮实现量产。“从引进设计到自主创新,以车轮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必将让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更加闪亮。”鲁松激动地说。
  数智赋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钢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智能制造正成为钢铁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从智慧车间到智慧工厂,逐步实现全流程、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智能制造,也逐渐成为许多钢铁制造企业提高“含智量”的有效路径。
  2021年元旦,马钢交材智慧中心正式揭牌,顺利实现了操作集控化、运维远程化,这标志着马钢交材智慧制造水平的大幅提升。随着马钢交材第二条车轮生产线——车轮轧制二线(以下简称车轮二线)全面替代原有车轮轧制系统,马钢交材实现了产能倍增、品种能力加强。2022年,车轮二线炉前区域完成智慧化改造,从钢坯下料至加热炉装出料共增设12台机器人及1套智能立库,极大地提高人事效率的同时,贯通炉前工序物流,为车轮二线的智慧生产奠定了基础。
  2023年,马钢交材的月车轮轧制量逐步攀升,全年共生产车轮61.5万件,同比增长12%;生产车轴54582根,同比增长113%……从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变,给马钢交材带来了质量和效益的大幅提升。
  数智赋能,马钢交材用“智慧”书写出一份高质量的“马钢答卷”,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智能化管理水平,马钢交材先后获评“安徽省智能工厂”“马鞍山市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并入选第五批安徽省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
  千钧重担犹在肩,劈波斩浪启新程。当前,钢铁市场形势依然严峻,马钢交材对标找差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将持续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全面站稳极致高效新平台。以无所畏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魄力和行动,聚焦‘专精特新’,加快转型升级,向建设全球轨道交通轮轴产业领军企业的目标奋力前行。”马钢交材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媒体记者 葛婷)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