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厦门大学研究古人基因组发现
3000年来 中原人群“一脉相承”
文章字数:644
    厦大实验人员身穿防护服,提取古人DNA。(受访者供图)


  近日,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成功提取了从西周、春秋、唐代至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38个古人基因组并完成了测序工作,系统论证了3000年来中原地区人群遗传稳定性。相关论文发表于我国综合类学术期刊《科学通报》。
  研究人员将新测序的中原古人样本与之前已发表的中原新石器时代古人、现代河南汉族基因组数据合并在一起,开展跨时间尺度下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研究人员发现,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原地区未出现明显的人群遗传结构改变,未受到印欧、匈奴和鲜卑等人群的显著影响,人群遗传呈现相对稳定性。研究中发现的唯一遗传离群值是一个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个体,该个体遗传特征与一些现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人群相对同质。鉴于所有古代中原样本和今天生活在中原的汉族人群都没有表现出如此高比例的东亚南方血统,研究人员认为该离群个体不太可能代表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主要遗传谱系,更可能是来自华南的移民,比如历史上清政府曾派遣大批被称为“闽营”的福建军民到中原进行开垦。
  此前研究表明,在与仰韶文化相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粟黍农业人群从中原地区迁徙扩散至青藏高原、川滇地区。虽然学界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迁徙扩散有了初步认识,但由于缺乏古人基因组数据,对3000年来中原地区人群遗传情况了解不足。此次科研团队的研究填补了中原人群3000年来古基因组数据的空白,拓展了对中原人群历史的认识,为探索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演化提供了遗传学视角。 (符晓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