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编制银行”激活沉睡资源
文章字数:1536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然而,在数量众多的事业单位中,编制资源结构不优、存量不活,以及“无编可用”和“有编不用”等问题,影响制约着教育、医疗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破局靠创新。2016年以来,省委编办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跨界运用银行存贷、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等理念,统筹全省长期闲置的存量空编资源,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的前提下,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依托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将空编使用权统筹起来,向急需编制的行业领域投放。
  “好比是开设‘编制银行’,将闲置编制资源筹措集中,形成编制周转池,活化使用,哪里需要编制资源,就精准投放在哪里,就像银行储户存款转化为投放贷款。”省委编办负责人介绍,此举有力破解了编制总量控制和民生领域人员编制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编制周转池是一个系统周密的制度安排,省级统筹是首要原则,各地不得自行建立周转池。我省对16个市、104个县(市、区)和省直单位共121个编制管理单位,实行统一领导、调度、使用和精细化管理。在编制使用上,坚持需求导向、规范管理,全省普遍实行用编进人前置审核制度,确保总量不超基数、人员不超编制“双不超”,从源头上防控制度风险。
  编制周转池制度建立后,统筹了全省近4万个事业单位存量空编资源,活化存量空编近12万名,重点向编制缺口较大的教育、卫生等领域精准投放,突出保障基层一线和关键岗位,专门用于保障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使用范围从全省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延伸至长江禁捕退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领域。
  编制的背后,还牵连着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财政供给、社会保障等。我省在制度保障上注重政策统筹联动,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联动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把周转池编制纳入财政预算、岗位设置和领导职数核定的基数,将使用周转池编制人员纳入正式在编人员,落实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制度。
  编制的活力在于使用。在编制调配上,我省坚持动态周转使用,严防再度固化。
  “周转池编制使用,注重动态绩效评估,依据制度运行效益,确定编制周转池进退存废。”省委编办编制周转池制度推进处负责人介绍,对运行效益明显、又确有长期需要的,可扩大周转池编制规模,继续使用周转池编制;绩效不高、使用不规范的,则通过控制用编进人,逐步压缩周转池编制规模直至完全收回,保证周转池编制动态活化、能放能收。
  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推动机构编制管理由“简单增量”向“活化存量”转型,有效解决“无编可用”与“有编不用”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充分释放了“招才引才有编制、培养晋升有岗位、选人用人有自主”的改革红利。
  据统计,依托这一制度改革,全省已盘活存量空编12万名,实现2万编制进高校、6万编制进医院、近4万编制进中小学,有力缓解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编制紧张的矛盾,促进了编制合理流动,释放了编制资源红利。
  2017年初,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纳入改革试点后,确定该院周转池编制469名,社会化用人员额750名,大大缓解了医院人才和岗位紧缺状况。
  “随着编制数的增加,医院也增加了高级职称岗位职数199名、中级职称岗位职数201名,高级职称增幅达60%,保障了人才的职称晋升通道。”蚌埠三院负责人介绍,此举也为引进、留住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重要的制度性保障,改革后先后使用周转池编制286名,其中引进硕士研究生230余名、博士研究生11名、高级职称人才5名,有力推动了医院高质量发展。
  我省编制周转池改革,顺应群众呼声,是践行机构编制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受到中央深改委充分肯定,先后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十件大事”“国务院13项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基层落实典型线索”等。目前,这一经验已在全国多地的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推广实践。 (安徽日报记者 黄永礼)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