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少“解释”多“解决”“驻村”更“驻心”
文章字数:3000
驻村第一书记李允国(左)走访朝天椒种植群众,帮助谋划产业发展项目。
李小村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西部,毗邻河南省鹿邑县,下辖9个自然庄,有1306户、4334人,村“两委”干部7人,党员92人。全村耕地面积5700余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中药材等为主。现有脱贫户164户339人,监测户共10户27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无支柱产业,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弱。
2021年6月,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选派3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队到李小村驻村工作,全力支持李小村乡村振兴。自驻村以来,工作队认真履行驻村工作职责,紧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放松,立足村情积极谋划乡村振兴项目,赋能李小村发展。工作队结合农村实际,把办公的主阵地放在“田间地头”“百姓家中”,积极开展大走访、大排查,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发挥驻村帮扶主体作用,精准采取方法措施,扎实为民服务,积极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是完成各项任务、促进全面建设的重要保证。工作队坚持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不断提升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第一书记讲党课、与党员谈心谈话、看望慰问老党员等活动,拉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2021年,李小村“两委”顺利完成换届,选出了新一届党总支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工作队明确分工,明确职责,保障村“两委”班子健全,工作井然有序;扎实组织开展“三会一课”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宣传党的主张,传递党的声音,增强党员宗旨意识,保障每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有序开展;联系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党总支、建筑系党总支与李小村党总支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为群众开展义诊、送春联、更换老旧电线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坚持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相结合,连续3年组织开展致富带头人、好媳妇、好婆婆、最美人物、清洁庭院评选等活动,利用广播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六员一岗大会等形式,宣扬村民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工作队积极学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认真落实医保、教育、就业等帮扶政策,让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近三年来,工作队访遍了李小村所有农户,足迹留在了李小村每一寸土地上;特别关注脱贫户、监测户、残疾户、低保户等重点人群的生产生活情况,全面了解家庭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协调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为所有脱贫户、监测户家中张贴了“驻村工作队联系卡”,方便群众联系,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每年认真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排查活动,通过大排查,将困难群众5户11人纳入监测户,及时落实了低保、公益岗位等帮扶措施;积极协调争取选派单位、爱心协会、市妇联等单位支持,看望慰问脱贫户、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等,累计送去价值10万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驻村以来,工作队共帮助脱贫户、监测户申请“四带一自”种养殖补贴40余万元;帮助5户低收入家庭申请了危房改造;累计帮助60户脱贫户申请小额贷款100余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等。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颜值”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工作队入户走访中发现,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修路”。因此,工作队聚焦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巷道硬化列为驻村重点工作之一,认真解决群众出行的“门前路”,打开群众的“心中结”。近三年来,李小村组织9个自然庄群众自筹集资金近100万元,争取财政补助资金130余万元,完成巷道建设8000余米,解决了95%农户的出行问题。巷道建设凝聚了民心,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幸福指数。巷道修好后,工作队又开始着手村内主干道的维修。村内主干道年久失修,群众出行不便,尤其是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的时候,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工作队通过积极汇报,争取了市、区交通运输部门建设资金200万元,重修了3.8公里的入村主干道,极大地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同时,与河南省鹿邑县王皮溜镇积极沟通对接,打通了李小村通往河南省鹿邑县的断头路1.5公里,方便豫皖两省群众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工作队还积极争取了安徽水安集团支持,为李小村捐建一座文化广场,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新场地。2022年成功申报了李小村行政村许古洞自然村“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项目,工作队与村“两委”一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优化建设方案,积极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李小村许古洞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项目于2023年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李小村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小辣椒、水果萝卜等产业“短平快”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大力发展订单产业,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实现了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入的目标。2022年,工作队动员种植大户采取套种、林下种植等形式种植朝天椒1200余亩,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也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2023年工作队申请乡村振兴帮扶资金10万元与种植大户合作种植朝天椒约400亩,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3万余元;2023年引导群众利用土地空闲期,种植水果萝卜300亩,产量达300万斤,群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100万元,形成李小村的一张新名片;利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优势,连续3年在李小村开展亳菊种苗繁育工作,增加村特色产业;为改变村集体收入少、来源单一问题,工作队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群策群力,听取群众意见;围绕土地上做文章,大力开展土地流转,目前全村有5000亩耕地流转,流转率87%,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盘活村内闲置小学,引进中药材趁鲜加工企业,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扎实做好2座光伏发电站管护工作,确保发电稳定。2023年李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3万元,比2021年增加了40万元,集体收入的增加为服务群众提供了强力的资金支持。
规范基层治理机制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驻村期间,工作队帮助村“两委”规范各项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推进村民民主议事,提高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工作队带头参加疫情防控、秸秆禁烧与平安谯城夜间巡逻活动,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了解村民心声;积极团结党员、退休干部、有威望的群众、致富带头人,为李小村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耐心听取当事人意见,争取老党员、老干部的支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解决群众反映的夜晚照明、垃圾清运等问题,工作队积极争取选派单位帮扶资金近40万元、“一事一议”财政补贴30万元,为李小村9个村庄主干道、巷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400余台,实现9个村庄主干道、巷道路灯全覆盖;购置9辆垃圾清运三轮车,方便村内垃圾及时清运。经过多年共同努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2023年李小村还被评为亳州市平安建设示范村。
少“解释”,多“解决”,“驻村”更“驻心”。李小村驻村工作队用心用情用力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件件急难愁盼问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用日复一日的汗水和奉献,建强了村党组织战斗堡垒,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推进了产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谱写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李小村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西部,毗邻河南省鹿邑县,下辖9个自然庄,有1306户、4334人,村“两委”干部7人,党员92人。全村耕地面积5700余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中药材等为主。现有脱贫户164户339人,监测户共10户27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无支柱产业,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弱。
2021年6月,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选派3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队到李小村驻村工作,全力支持李小村乡村振兴。自驻村以来,工作队认真履行驻村工作职责,紧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放松,立足村情积极谋划乡村振兴项目,赋能李小村发展。工作队结合农村实际,把办公的主阵地放在“田间地头”“百姓家中”,积极开展大走访、大排查,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发挥驻村帮扶主体作用,精准采取方法措施,扎实为民服务,积极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是完成各项任务、促进全面建设的重要保证。工作队坚持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不断提升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第一书记讲党课、与党员谈心谈话、看望慰问老党员等活动,拉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2021年,李小村“两委”顺利完成换届,选出了新一届党总支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工作队明确分工,明确职责,保障村“两委”班子健全,工作井然有序;扎实组织开展“三会一课”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宣传党的主张,传递党的声音,增强党员宗旨意识,保障每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有序开展;联系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党总支、建筑系党总支与李小村党总支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为群众开展义诊、送春联、更换老旧电线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坚持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相结合,连续3年组织开展致富带头人、好媳妇、好婆婆、最美人物、清洁庭院评选等活动,利用广播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六员一岗大会等形式,宣扬村民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工作队积极学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认真落实医保、教育、就业等帮扶政策,让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近三年来,工作队访遍了李小村所有农户,足迹留在了李小村每一寸土地上;特别关注脱贫户、监测户、残疾户、低保户等重点人群的生产生活情况,全面了解家庭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协调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为所有脱贫户、监测户家中张贴了“驻村工作队联系卡”,方便群众联系,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每年认真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排查活动,通过大排查,将困难群众5户11人纳入监测户,及时落实了低保、公益岗位等帮扶措施;积极协调争取选派单位、爱心协会、市妇联等单位支持,看望慰问脱贫户、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等,累计送去价值10万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驻村以来,工作队共帮助脱贫户、监测户申请“四带一自”种养殖补贴40余万元;帮助5户低收入家庭申请了危房改造;累计帮助60户脱贫户申请小额贷款100余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等。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颜值”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工作队入户走访中发现,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修路”。因此,工作队聚焦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巷道硬化列为驻村重点工作之一,认真解决群众出行的“门前路”,打开群众的“心中结”。近三年来,李小村组织9个自然庄群众自筹集资金近100万元,争取财政补助资金130余万元,完成巷道建设8000余米,解决了95%农户的出行问题。巷道建设凝聚了民心,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幸福指数。巷道修好后,工作队又开始着手村内主干道的维修。村内主干道年久失修,群众出行不便,尤其是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的时候,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工作队通过积极汇报,争取了市、区交通运输部门建设资金200万元,重修了3.8公里的入村主干道,极大地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同时,与河南省鹿邑县王皮溜镇积极沟通对接,打通了李小村通往河南省鹿邑县的断头路1.5公里,方便豫皖两省群众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工作队还积极争取了安徽水安集团支持,为李小村捐建一座文化广场,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新场地。2022年成功申报了李小村行政村许古洞自然村“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项目,工作队与村“两委”一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优化建设方案,积极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李小村许古洞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项目于2023年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李小村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小辣椒、水果萝卜等产业“短平快”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大力发展订单产业,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实现了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入的目标。2022年,工作队动员种植大户采取套种、林下种植等形式种植朝天椒1200余亩,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也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2023年工作队申请乡村振兴帮扶资金10万元与种植大户合作种植朝天椒约400亩,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3万余元;2023年引导群众利用土地空闲期,种植水果萝卜300亩,产量达300万斤,群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100万元,形成李小村的一张新名片;利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优势,连续3年在李小村开展亳菊种苗繁育工作,增加村特色产业;为改变村集体收入少、来源单一问题,工作队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群策群力,听取群众意见;围绕土地上做文章,大力开展土地流转,目前全村有5000亩耕地流转,流转率87%,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盘活村内闲置小学,引进中药材趁鲜加工企业,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扎实做好2座光伏发电站管护工作,确保发电稳定。2023年李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3万元,比2021年增加了40万元,集体收入的增加为服务群众提供了强力的资金支持。
规范基层治理机制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驻村期间,工作队帮助村“两委”规范各项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推进村民民主议事,提高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工作队带头参加疫情防控、秸秆禁烧与平安谯城夜间巡逻活动,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了解村民心声;积极团结党员、退休干部、有威望的群众、致富带头人,为李小村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耐心听取当事人意见,争取老党员、老干部的支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解决群众反映的夜晚照明、垃圾清运等问题,工作队积极争取选派单位帮扶资金近40万元、“一事一议”财政补贴30万元,为李小村9个村庄主干道、巷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400余台,实现9个村庄主干道、巷道路灯全覆盖;购置9辆垃圾清运三轮车,方便村内垃圾及时清运。经过多年共同努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2023年李小村还被评为亳州市平安建设示范村。
少“解释”,多“解决”,“驻村”更“驻心”。李小村驻村工作队用心用情用力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件件急难愁盼问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用日复一日的汗水和奉献,建强了村党组织战斗堡垒,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推进了产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谱写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