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徽派雕刻:一刀一刻一世界
文章字数:1377
  6月初,“图·语——明清徽派版画精品展”在安徽博物院落幕。此次展览精选明清时期徽派版画代表作,包括徽州宗祠的巨幅版画、戏曲小说人物故事插画、方志宗谱中的山水村落、制墨名家精心编印的墨谱、画家传授绘画技法的画谱、文人雅士所用笺纸的图案等,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徽派版画的艺术魅力。
  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唐宋、盛于明中叶,入选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方劲松介绍,徽派雕刻植根于古徽州大地,与徽州其他艺术门类相通相融,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徽派雕刻特指附着于徽派建筑的木、石、砖“三雕”,广义的徽派雕刻包括徽州竹雕、徽州版画、徽州刻书、徽州篆刻、徽州墨模雕刻等。
  徽州刻书世称“徽版”,对保存古代典籍、传播民族文化有着重要贡献。黄山市旅游文化学会会长盛学峰介绍,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徽州已是全国重要的区域刻书中心,到明清成为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以校勘精湛、刊刻精良著称,以插图业为特征,仅家刻、坊刻就超过800家,刻书品种有数千种,“刻铺比比皆是,时人有刻,必求歙工”。
  徽派版画、徽州刻书业兴盛的背后,是徽商雄厚财力的加持。徽商还将版画带入到自己的商品中,提高产品竞争力,创造出了新的商机,拓展了徽派版画的发展空间。
  盛学峰举例说,南京的徽商胡正言第一个成功用“饾版”“拱花”技术刊印《十竹斋笺谱》《十竹斋书画谱》;杭州的徽商鲍廷博第一个刊刻《聊斋志异》和《知不足斋》丛书;扬州的徽商程晋芳第一个出资为《儒林外史》出版;上海的徽商汪原放第一个用新式标点出版《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
  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师晶认为,明清一批文人画家纷纷与歙县虬村黄氏等刻工高手强强合作,大大提高了徽派版画的艺术品位。而徽商的崛起和介入,带动徽州书商和刻工纷纷走出乡邦,吸收徽州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并结合徽墨歙砚的雕刻技艺,钻研刻印技术,把中国水印版画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使书籍插图逐步发展为中国版画艺术中的主要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徽派版画顺应市民阶层逐渐兴起的趋势,创作题材从单一的“阳春白雪”走向丰富的市井生活,用大众喜爱的版画形式体现故事的情节安排,创作技巧上也更为高超。另外,徽派版画还推动文人画家参与版画创作,将国画理论及技法、表现形式运用于版画,促进了版画与国画合流,体现出与其他版画流派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赖少其为代表的新徽派版画出现,在传统基础上革新,体现地域特色,观照时代精神,将徽派版画艺术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7年,师松龄运用版画设计的《黄山》小版张邮票,获评当年全国最佳邮票。
  篆刻原本是制作印章的镌刻手法,宋、元以降,米芾、赵孟顺等一批文人自己篆字、请人雕刻,推动书法和镌刻结合、实用与艺术结合。然而,真正开文人自篆自刻风气,把篆刻推向艺术高峰的是以何震、汪关等为代表的徽派篆刻。其中,黟县人黄士陵创立了“黟山派”,休宁人朱简首倡篆刻艺术批评风气,让篆刻成为专门的造型欣赏艺术。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但瞬间定格永恒。徽州版画、徽州刻书、徽派篆刻、墨模雕刻等徽派雕刻艺术,虽然今日看似小众,淡出了许多人的视野,但这些无形文字书写的历史年轮、创造的艺术之光,依然激励着我们在历史自信中获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吴江海)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