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合作社里“土变金”乡村振兴“民富强”
——宿州市萧县庄里镇城阳社区驻村工作队纪实
文章字数:2800
    萧县庄里镇城阳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袁毅(左)查看水果西红柿生长情况


  庄里镇城阳社区位于宿州市萧县东南,皇藏峪风景区核心区,合徐高速、406省道穿社区而过,比邻符离生态旅游大道,辖区面积9.2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3910人,党员154名,2016年实现脱贫出列,2020年完成全部脱贫。自第八批选派驻村工作队到社区以来,坚持发挥组织优势,紧紧围绕驻村职责任务,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以“两强一增”为目标,下大力气实现内涵增长,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支部有作为、土地提效益、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合作社发展之路,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20万到超过200万的“伟大飞跃”。
  举旗定向“方扬帆”土地集约“发展路”
  城阳社区原来作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要项目没有项目,要资金没有资金,社区“两委”干部空有一身干劲,却无用武之地。2020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9.5万元,且主要是光伏发电收入,产业收入几乎为零。党总支书记欧阳爱民说:“老百姓要修个桥、铺个路,甚至装个护栏、架个路灯,我们都拿不出钱来,还谈什么群众信任和支持,更不要说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怎么彻底拔掉“穷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这成了工作队来到后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工作队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深入到党员群众中,听真话、辨真理,最终确定立足实际,做活土地资源、闯出集体经济生路。工作队与社区“两委”干部召开专题大会研究集体经济发展问题,逐个分析,最后决定,探索土地“三权分置”新模式,集土地请人种,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土地难拿”,不少的群众有“土地情结”,害怕土地交出去没有事干;也有的群众担心“地租难拿”,土地交出去收不回来。面对群众这样或那样的“担忧”,有一些干部打起了“退堂鼓”,行动上有了“畏难情绪”“思想包袱”。面对这一现象,在每周一次的例会上,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袁毅站了出来,说道:“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是大势所趋,我们既然作为试点,就要大胆的干,向群众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大程度争取群众支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那就什么事都干不成。”会议商定,先由社区“两委”干部带头,再做党员工作,最后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就这样,两个月的时间,拿着从社会化服务组织那争取的几十万元现金,工作队和社区“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手签合同,一手拿地租,总共争取了2160亩土地,吸纳96户620亩土地入股分红。合作社下设理事会、监事会和财务组,负责合作社日常运营,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理事长,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资金等要素入股,统一开展“整、耕、种、管、收、藏、售”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资源整合“优结构”打响品牌“自主路”
  “好风凭借力”。城阳社区多方筹资440万元联合陶墟、栾庄、高庄三村,对外引资,共同建成庄里智慧产业园,占地约550亩,共建大棚112座,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营,经营水果番茄、黄瓜、车厘子等中高端果蔬,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借助土地集约规模优势,江苏绿港集团落户庄里,1期投资1.58亿元建设高标准大棚数十座,实施无土栽培发展绿色农业,因占用社区集体土地,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数万元;利用集体收入约50万元购买材料,在小蔡东坡贡米基地修建水渠和“提灌站”,一举解决几年来贡米基地夏季供水难题,保证了水稻良好生长。同时,工作队努力向上争取,落地农机农资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550万元,修建烘干塔,现已投入运营,预计2024年可增加集体收入数十万元。
  每到夏收前夕,因抢收抢种,调动机械较为吃力,社区“两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不误农时,工作队多方打听联系了中农发集团帮扶萧县挂职副县长郭承亮,协商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经社区多次对接,连续两年争取了价值20余万的收割机和拖拉机各1台。同时,在工作队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到位后,经研究,入股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购买了1台收割机,社区“两委”干部可以直接开着收割机进行作业,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机械成本。城阳群众陈圣轩都说:“这下大队也有收割机了,以后咱们收麦、收玉米再也不用找外人了。”
  “酒香也怕巷子深”。城阳社区不断优化种植结构,连片种植小麦、玉米等1200亩;同时,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技术优势,特色种植红高粱、红薯等800亩,这些产品大部分通过订单销售,小部分经过包装改造后,打上合作社注册的“萧河”“萧香园”农产品商标,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直播流入市场,“城阳”品牌“初露头角”。“萧香园”东坡贡米通过工作队和全体干部广泛宣传,以及春节敬老爱老等慰问发放,使得“城阳”品牌“小有名气”。合作社社员生产的土鸡蛋、蜂蜜、粉丝等,经过包装,订单销售到江苏、浙江等地,“城阳品牌”开始“远走他乡”。智慧农业产业园种植的“车厘子”“水果西红柿”等特色产品,订单甚至远销上海、浙江、海外等,再次推动了城阳品牌“大放异彩”。
  村社合一“办实事”村强民富“共同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自合作社正式成立以来,累计吸纳4000余人次群众务工就业,每人每天增收80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共发放社区群众务工工资26万元;坚持以“保底+分红”,累计发放合作社社员分红地租共28万元。同时为进一步造福群众,为1200余户3000余名群众每人代缴50元新农合保险,合计约17万元;向80岁以上老人、五保户、孤儿等开展春节慰问,发放农产品物资约折4.7万元。城阳社区响应“省暖民心行动”,开办“老年助餐点”,现有40余位80岁以上老人每餐只缴纳2元,就可以享受“四菜一汤”的精美午餐服务。同时,积极帮助困难社员解决生活难题,合作社社员欧如胖突发疾病去世,撇下智力残疾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工作队听闻,积极协调争取了县红十字会3000元救助资金,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了近2000元的物资。为响应“快乐健身行动”,工作队多方争取5万元健身器材一套,为群众休闲健身提供便利。
  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工作队联系城管部门,争取绿化苗木3.7万株、绿化资金3万元,自行采购石榴、松树等苗木,实现社区主要道路、荒山、杏林绿化全覆盖。工作队联系符离集烧鸡种鸡孵化基地,由合作社出资购买鸡苗3000只,免费发放给150余名农户,鼓励农户散养,除农户免费自食外,其余社区集体以不低于市场价回收,帮助群众致富增收。工作队出资购买书包、文具盒等物品到城阳小学开展“庆‘六一’”文化活动,给在校小朋友送去关怀。联系县戏曲剧团到社区开展文艺汇演,社区集体出资购买生日蛋糕、水果等,在“老年助餐点”为城阳老年人过一个“集体生日”,欢度重阳佳节。春节,工作队邀请宿州民革二支部开展“送春联”活动,为合作社社员送去春节祝福。
  下一步,城阳社区将继续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抓好产业发展,建好“水稻加工厂”,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关注民生福祉,砥砺奋进,只为遇见更好的“城阳”。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