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驻村更“驻心”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李腰故事”
——亳州市谯城区淝河镇李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兰兰心得体会
文章字数:1770
  光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来到李腰村已两年半时间,从走入农村到走进农户,从走访调研到收集意见,从接地气到拉家常,初来时身上的“憨气”“傲气”“书卷气”,已逐渐变成了“底气”“灵气”和“泥土气”,两年多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与机关里的工作相比,乡村的工作是崭新而又神圣的、忙碌而又充实的。我在这片远离喧嚣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珍贵又美好的回忆:在宽敞明亮的乡村党建大礼堂为党员们上党课,在村部广播室给全村群众开广播会,在静谧的夜晚敲出一篇篇《下派笔记》,带领村干部为群众开土地流转动员会,协调市人民医院、亳州兴华医院为群众义诊,跟着乡亲们学栽红薯,挎着马篮子帮乡亲家摘辣椒,带着村里的留守儿童去西淝河畔玩耍畅聊……我认真审视自己工作生涯中这段特别的时光,发现这将是我生命中宝贵的一段记忆。
  尽全心扎根基层才能把真情融入群众情怀中
  想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把交心谈心、解疑释惑、真诚相待作为主动融入的切入点。驻村不是来做客的,不是来当领导的,更不是来增添履历和赚取资本的,而是为基层的农民群众服务来的。于是,驻村伊始我就迅速转换角色,重新审视工作定位,充分发挥指导帮带作用,以帮忙不添乱、尽责不越位、切实不表面的要求努力在新的岗位上寻找发力的坐标点。
  我最初对驻村工作的认识源于小岗村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迹,那一条联通民心的入村公路,一场隆重特殊的葬礼,一顿热闹温暖的年夜饭,一座崭新靓丽的大包干纪念馆,还有一次又一次挽留任职的鲜红手印,都见证着鞠躬尽瘁的最高含义。如今,我切身感受到了这个岗位背后的担当和责任,要真正扎根在基层一线,就要有信心、有激情,还要有不竭的动力和干劲,要甩开膀子,做出样子,敢挑担子。
   尽全责排忧解难才能把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习总书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群众的事情,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甚至是急事、难事,心中装满群众的需求,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走近群众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我与村干部一道,每天走访入户,与群众拉家常,了解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宣传党的政策,讲解安全生产,传播反电诈知识,组织六员一岗改善人居环境。在多雨内涝的炎夏,上门查看群众的房屋是否安全,和党员群众一起挖水道排内涝;在绚丽斑斓的金秋,与群众一起扯着大被单,接起收割机喷涌而出的玉米粒……
  实事深做是解决问题的法宝。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成千里的过程,需要的是实事深做的精神和苦干实干的毅力。积极争取协调资金为村里修建方便群众出行的生产桥;争取排水管解决村里排涝难题;为拓宽加固入村路,上跑下跑,争取资金,最终将一条崭新笔直的入村路还给群众,极大缓解了村民的出行困难问题;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依托乡村文化广场搭建“文化阵地”,手绘文化墙、建设农耕馆,为村民提供休闲学习的精神家园;环境清洁工程是村民多年的期盼,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增加垃圾清理次数,加大对污水沟的整治力度,环境乱象明显好转……其实,我们对群众的感情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就量化在每件实事中、体现在每项具体工作上,更装在群众的心坎里。
  尽全力谋求作为才能把满意写进群众口碑里
  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农民的情感是朴素的,为民举措实不实、效果好不好,群众看到最清楚、感受最直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才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把“血肉联系”喊在嘴上,“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群众不会认,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力,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要真真切切做到一要、三懂、四会,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宣传发动、会主动服务、会调处纠纷。这些考验着工作队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也督促我们学习基层一线的实用工作方法。听民意、知民盼,才能暖民心。我们用接地气的语言把政策为群众宣传到位、讲解到位,大多数群众都是理解拥护的,群众觉得我们不是外人,态度热情又亲和,那我们自然在群众心目中有威信、有说服力,自然就能开展好各项工作。
  春华秋实,恰似岁月如歌。在接下来的驻村帮扶工作中,我将继续带着这份收获和鼓舞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不断前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砥砺奋进。
  (本版稿件由省选派办提供)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