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成的三维审视
文章字数:3129
回顾人类政治实践历史长河,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探索中的伟大成就,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作为人类民主政治新模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理路尤为清晰:全过程人民民主溯源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传承于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于中国民主建设经验伟大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发展有机统一如下所述: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继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向来重视人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现实的人”代替“抽象的人”,并用“人在社会中能动的实践”摒弃“社会对人的束缚”,这奠定了马克思人民民主思想的基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首次切入民主定义,将民主视为“人民的自我规定”与“人的自由产物”。在唯物史观被马克思发现后,他又从实践思维出发,把民主看做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国家制度,反对抽象理解民主制度本身:“在民主制中,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是人民自我规定的内容”。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狭隘性之后,马克思又一针见血地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与其对工人阶级无情剥削。在《共产党宣言》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马克思多次强调无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权的必要性,认为实现民主的核心在于保护人民,“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民主的目标导向。基于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国家学说将人民置于国家建立的决定地位,认为人民是国家与政权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进一步把握民主政治人民性这一核心内涵。
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中国化实践发轫于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民主观。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探讨历史周期率时曾对“民主”作了极高评价,认为“人民监督政府”是我党执政“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法宝,只有人民民主才能不致“人亡政息”。毛泽东不仅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的马克思民主观,还辩证发展了马列主义民主集中制思想,在《论联合政府》中首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这一理念也被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写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发展进入到快车道。邓小平同志在列宁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论断上创新性地发展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见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和十七大上分别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生命归结为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纵观人类民主发展史,总结把握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民主观思想,在深刻反思自诩“普世价值”的西方民主形式与程序之后,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体制,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发展趋向、基于党带领人民伟大实践探索的政治发展之路,创造性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奠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本土化理论基础。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具有厚重的中华文化色彩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民本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大一统的汉朝与儒家思想一起成为历代君王统治的正统政治思想。《尚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思想之滥觞,强调了民心对于政权稳固的重要意义;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董仲舒的“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等政治主张开启了历任君王将相与贤哲文人对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思想讨论的争鸣浪潮。需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下的一种民主尝试,这决定了其无法从根本上反对君权、提出推翻君主专制的政治主张,多数民本思想不过是君王为维护专制与统治阶级利益的虚伪说辞;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思想文化氛围下,中国古代大量涌现民众参与政治的实例,从“聚广贤而纳之”到“魏征直言进谏唐太宗”再到“朱元璋礼贤下士刘伯温”,民主政治实践一以贯之,成为历朝历代政治体制中不曾缺失的一环,开全过程人民民主历史之先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始终贯穿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伟大历史传承中转化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政治发展史中人民主体地位的第一次真正确立。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都将人民视为执政基础:从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起依靠群众”;到邓小平同志将“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视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与政策方针的出发点、落脚点;再到江泽民同志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胡锦涛同志的“以人为本”思想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浓厚的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把握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系统总结先前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群众观与人民观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本质是对民本思想的现代化表述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让党的理论创新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论断,来自于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训的继承与飞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理念是对“得民心者得天下”规律的生动诠释;“坚持人民至上”是“天下为公”的时代新解等。中国共产党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政治基因并赋之以时代内涵,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供应源源不竭的文化精神力量。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探索的历史演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形成的,而是无数共产党人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合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史,亦是一部民主政治探索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高举人民民主伟大旗帜,毅然决然奔赴向民主政治建设伟大事业。
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江西瑞金建立起工农苏维埃民主政权,开启了民主政治建设初尝试。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根据地推行“三三制”民主改革,建立起多主体全方位多形式的民主政治结构,为日后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伴随着解放战争胜利与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建立起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基本建立起来,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纪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顺应改革开放制度需要与民主政治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发展实施党内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作为民主政治补充,丰富基层民主实践形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日趋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念,并赋予其人民民主实现形式的重大政治地位。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有形式、特有优势与伟大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协商民主”纳入中国式民主,构建起“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民主”五位一体的民主制度程序。协商民主深嵌现有民主政治体制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架构日趋完善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初步形成。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一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宣言,全过程人民民主宏伟蓝图正在缓缓勾画,全过程人民民主凝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民主道路摸索实践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必然。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继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向来重视人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现实的人”代替“抽象的人”,并用“人在社会中能动的实践”摒弃“社会对人的束缚”,这奠定了马克思人民民主思想的基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首次切入民主定义,将民主视为“人民的自我规定”与“人的自由产物”。在唯物史观被马克思发现后,他又从实践思维出发,把民主看做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国家制度,反对抽象理解民主制度本身:“在民主制中,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是人民自我规定的内容”。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狭隘性之后,马克思又一针见血地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与其对工人阶级无情剥削。在《共产党宣言》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马克思多次强调无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权的必要性,认为实现民主的核心在于保护人民,“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民主的目标导向。基于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国家学说将人民置于国家建立的决定地位,认为人民是国家与政权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进一步把握民主政治人民性这一核心内涵。
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中国化实践发轫于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民主观。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探讨历史周期率时曾对“民主”作了极高评价,认为“人民监督政府”是我党执政“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法宝,只有人民民主才能不致“人亡政息”。毛泽东不仅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的马克思民主观,还辩证发展了马列主义民主集中制思想,在《论联合政府》中首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这一理念也被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写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发展进入到快车道。邓小平同志在列宁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论断上创新性地发展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见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和十七大上分别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生命归结为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纵观人类民主发展史,总结把握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民主观思想,在深刻反思自诩“普世价值”的西方民主形式与程序之后,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体制,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发展趋向、基于党带领人民伟大实践探索的政治发展之路,创造性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奠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本土化理论基础。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具有厚重的中华文化色彩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民本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大一统的汉朝与儒家思想一起成为历代君王统治的正统政治思想。《尚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思想之滥觞,强调了民心对于政权稳固的重要意义;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董仲舒的“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等政治主张开启了历任君王将相与贤哲文人对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思想讨论的争鸣浪潮。需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下的一种民主尝试,这决定了其无法从根本上反对君权、提出推翻君主专制的政治主张,多数民本思想不过是君王为维护专制与统治阶级利益的虚伪说辞;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思想文化氛围下,中国古代大量涌现民众参与政治的实例,从“聚广贤而纳之”到“魏征直言进谏唐太宗”再到“朱元璋礼贤下士刘伯温”,民主政治实践一以贯之,成为历朝历代政治体制中不曾缺失的一环,开全过程人民民主历史之先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始终贯穿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伟大历史传承中转化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政治发展史中人民主体地位的第一次真正确立。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都将人民视为执政基础:从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起依靠群众”;到邓小平同志将“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视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与政策方针的出发点、落脚点;再到江泽民同志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胡锦涛同志的“以人为本”思想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浓厚的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把握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系统总结先前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群众观与人民观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本质是对民本思想的现代化表述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让党的理论创新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论断,来自于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训的继承与飞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理念是对“得民心者得天下”规律的生动诠释;“坚持人民至上”是“天下为公”的时代新解等。中国共产党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政治基因并赋之以时代内涵,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供应源源不竭的文化精神力量。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探索的历史演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形成的,而是无数共产党人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合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史,亦是一部民主政治探索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高举人民民主伟大旗帜,毅然决然奔赴向民主政治建设伟大事业。
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江西瑞金建立起工农苏维埃民主政权,开启了民主政治建设初尝试。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根据地推行“三三制”民主改革,建立起多主体全方位多形式的民主政治结构,为日后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伴随着解放战争胜利与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建立起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基本建立起来,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纪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顺应改革开放制度需要与民主政治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发展实施党内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作为民主政治补充,丰富基层民主实践形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日趋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念,并赋予其人民民主实现形式的重大政治地位。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有形式、特有优势与伟大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协商民主”纳入中国式民主,构建起“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民主”五位一体的民主制度程序。协商民主深嵌现有民主政治体制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架构日趋完善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初步形成。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一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宣言,全过程人民民主宏伟蓝图正在缓缓勾画,全过程人民民主凝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民主道路摸索实践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