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在事上磨炼 练就一身真功夫
——亳州市利辛县展沟镇苏湾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津瑞心得体会
文章字数:1471
  一、在脚踏实地中践行初心使命。
  我所在的利辛县展沟镇苏湾村,位于利辛县最南部,与颍上县、凤台县接壤,属于偏远乡镇。作为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抓住“两委”换届的有利机会,建强“两委”班子;认真开展支部共建工作,将村干部带出去学习,开阔视野,增强干事创业的信心。坚持思想帮扶,刚驻村的时候,引江济淮工程和“旱改水”项目两个项目刚落地实施,不断地向干部群众宣传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居中协调施工过程中的矛盾纠纷,确保施工队“开心而来、满意而归”。同时,抓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利契机,谋划各类项目,截止目前我直接争取各类资金落地1600余万元;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胜利后,各类政策逐渐离场,坚持排查不放松,坚持入户全覆盖,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和政策性返贫。
  二、在广阔天地中彰显公安担当。
  从一名青年公安民警到乡村基层干部,从城市生活到农村生活,角色和工作性质的转变,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和调整,不能给群众留下“矫情、嫌弃、不接地气”的印象。
  关关难过,关关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提到的“厕所关、挑水关、劳动关”等这些困难我都遇到了;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工作起来基本靠“口口相传”,不习惯于“文来文往”,不习惯“开会、开短会、开高质量的会”;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待多数在于“发点钱,给点慰问品”等眼前利益,不能正确认识发展项目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要寻找解决办法,在事上磨炼,练就一身真功夫。
  三、在走进群众中收获警民情深。
  到了农村以后,我的心经常受到触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时候,村民骑着电动车和三轮车赶到现场,齐心协力将柴火垛、道路等很快清理出来;在秸秆禁烧期间,发现火点,村民拎着扫帚、水桶、铁锨跑到现场,很快将火扑灭。作为驻村干部,作为苏湾村的“外来人”,群众跟我都很熟悉,在村里散步的时候群众看到我,会亲切的给我打招呼“张书记,在散步啊”;群众家中有事情的时候,会跑到我的办公室,让我给他们答疑解惑;有矛盾纠纷的时候,我到群众家中去,群众说“张书记都来了,我们啥也不说了,张书记不会让我们吃亏的”。我感到这份信任是沉甸甸的,饱含了人民群众对党员的信任,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只有广泛依靠村民、组织带动村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我们的粮食安全才有保障、我们的生态治理才会更加有效。
  四、在法理交融中永葆党员本色。
  驻村以来,时刻谨记我是一名青年党员民警,时刻按照各项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自律、自省、自警。在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面对有合理诉求的群众和无理取闹的群众,我都能耐心讲清政策,让群众满意,满足各方诉求,当前苏湾村的两项重大项目引江济淮工程和旱改水项目均处于收尾阶段,没有发生一起纠纷引起的信访案事件;在实施重大项目过程中,我服从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严格执行镇里和县里的工作纪律,严格遵守利辛县当地的招投标程序,做到清白干净;在驻村期间,严格遵守选派干部管理办法的要求,吃住在村,认真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不管是在公安工作的岗位上,还是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青年都是生力军,要立足岗位,心怀人民群众,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化思想自觉为行动自觉,建设美好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本版稿件由省选派办提供)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