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以法治营造最好营商环境
■韩小乔
文章字数:1302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这一条,直指痛点!
  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司法厅副厅长郑鈜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一家中小企业成功中标了一个公共建设项目,但甲方在缺乏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拒绝签订合同。在长达一年多时间里,这家企业通过各种方法与甲方交涉,但始终无果。企业通过网络向司法行政部门投诉,通过法律服务加行政调解的方式,仅仅花半个月时间,双方达成了协议,甲方同意补偿企业的相应损失。没有花一分钱,企业就实现了维权。
  这个例子印证了一个道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对民营企业来说,什么最重要?公平。现实中,有的民营企业虽然有好的创意,但在面对抄袭与山寨时往往无能为力,只能被挤出市场;有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遭遇“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现象,失去了活力和信心;有的民营企业被重复性行政执法所折腾,面对司法不廉不公难以发声……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公平,离不开法治护航。在法治的框架内,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让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企业才会吃下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的“定心丸”。
  公平,同样意味着以法律约束权力。民营企业面对的制度规则,理应有一定的“保质期”,不能“新官不理旧账”,不能政策朝令夕改,不能说一套做一套。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这即是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给企业带来长久稳定的预期。
  公平,还体现在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上。通过立法让民营经济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这既是法治完善的要求,也能让企业家卸下包袱、轻装前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在技术、合作、商业模式等方面尝试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说到底,法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颁布,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等,都在不断夯实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法治基础。如今,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在制定中,坚实的法治必将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立法之外,服务很重要。企业如何少跑路、少走程序、少交材料?如何公平竞争、平等获取要素?政府对法治的尊重、对法律的敬畏,就体现在“服务力”中。“丝滑”的服务,需要公共政策的科学精准,体制机制的协调,部门数据的流通共享,职权相互匹配,等等。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暨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安徽将从打造更为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践诺守信的社会环境五个方面着手,确保所有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待遇平等。这就是“服务力”优化提升的体现。
  一切都表明,保护民营企业的生态正在持续优化。以法治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谋发展,我们能做的还可以更多。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