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这部小说隐含的, 是那段峥嵘热烈的家国故事
文章字数:1524

从一个资深的写新闻的记者,跨越到一个新晋的写旧闻的小说作者,勇强的人生和精神世界,都变得更加丰厚和宽阔。这次他的小说《出函关》出版,就是这样的一次自我的突破。从快速的对热点的事件和人的审视与报道,转换成跨越了几个大历史时代的家族命运的小历史书写,他的精神世界,需要从更大的时空,构建对个体和社会以及民族与国家命运的认知和理解。
他的这部小说,是一个受限的题材。是依据家族记忆和他的父亲的人生经历构建的非虚构小说。也因此,不宜嫁接和改编其他的人的故事和命运,也因此,少一些文艺腔调和复合读者期待的复杂戏剧性冲突。但这本小说的社会学意义也因此变得更有民间历史的文档意义。因为,这是一部跨越了民国乱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社会主义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新兴的社会的建设高潮,以及文革和随后的改革开放的多个重大历史时代的个人微历史,却为过去的几代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运动呈现的历史性社会命运,切出了一个历史的剖面。
每个人的命运终不相同。但很多人的命运却有相似的共同背景,甚至一些人有着公共的时代集体命运部分。这本小说是一个社会主义初建的理想主义时代的青年的奋斗史,也是百年的民族的苦难与民族追求复兴的大历史的投射。
当代中国的社会,几代人的经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千年后出生的年轻人,经验中的中国是繁荣的现代化的工商业社会,更早的一代人却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更老一代人经历过共和国建立和文革。几代人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有着不一样的经验,认知也存在各自的角度的差异。
而能够贯穿几个时代,具备着理想主义色彩,或者,为上上一代具备理想主义并且为之奋斗过的人群,书写历史流变中的他们和他们的故事的小说,就具备了特殊的意义,和更广的视阈,为这个社会和这个民族,以及不同年代的人,审视生活,理解时代,理解百年民族复兴的宏大历史,和个体奋斗以及个体命运的艰辛与坎坷,以及历史大命运和个体小命运那些令人动容的悲欣,成败,与人与命运的相互塑造,构建了一个可信的富有细节的样本。
作为一个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朋友,我理解并且关心这部小说,所不经意间揭示的一段被忽视的历史壮举,那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的一百五十多个重点项目,其中二十四项落地在陕西。而这其中大多数又落地在西安这座古城,这座曾经在古老辉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城市。西安也经历了千年的落寞和平淡。在一九三六年陇海铁路通车后,西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了迟来的现代化历程。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那些重大项目在西安的大规模实施,推动了西安这座历史之城的现代化的脱胎换骨的转变。甚至于同时期的交通大学西迁西安,高校院系大调整,西安的高校的大规模的布局和建设,都是这个恢弘的历史的动人的故事。而这些历史,却在历史演进中,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甚至后来的西安市民,也大多数对这段历史缺少了解。这座城市的近现代命运,有着深刻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影子。
而这部小说中所记录的那些建于那个时代的国防大厂,也正是那个热烈的年代的历史见证,也正是主人公的人生的主要舞台。
这些小的个人的故事,却隐隐书写了一个大历史的家国命运的故事,一座城市被忽略被遗忘的时代的故事。
有太多天南海北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作者,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座城市,建设重塑了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他们,在更多的城市,建设重塑了这个国家。
在个人的跨越城乡,跨越知识,跨越社会身份的个人奋斗的故事背后,这部小说隐含的,就是那段峥嵘却热烈的家国故事。
这还不是一本书写技巧足够高超的文艺小说,但是一本试图理解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文化尝试,和跨时代的民间的局部历史观。
作者简介:史雷鸣博士,生于1976。工作生活于西安。诗人,艺术家。任教于高校。研究符号学,美学,哲学,人工智能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