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以“心”焕“新”以实干促乡村振兴
——六安市金寨县关庙乡墨园村驻村工作队纪实
文章字数:2763
    驻村工作队深入墨园村民小组,召开板凳会,宣传美丽宜居项目设计方案,征求意见建议。


  金寨县关庙乡墨园村地处大别山腹地,是六安市脱贫攻坚验收最后出列的4个村之一,距关庙乡政府24公里,距金寨县城91公里,共有340户1341人,其中脱贫户160户599人。曾经的墨园,山高路窄地薄人稀,劳力流失严重、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同质、思想观念陈旧,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墨园三座山,一眼看不穿。全是石坳坳,饿得肚皮叫。”这首民谣曾是墨园村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安徽省第八批选派干部,陈卓2021年开始担任金寨县关庙乡墨园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两年来,陈卓书记带领驻村工作队,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探索了“四访五清六会”驻村帮扶工作法,累计争取项目资金4640.6万元、帮扶资金84.057万元、帮销农副产品74.28万元,2023年墨园村集体经济达到62.78万元,户均增收1620元,驻村帮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
  在“会争取”上助推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你要说我们村里什么事最该解决,我觉得肯定是墨园到大埠口的路,我们祖祖辈辈盼了几十年了。你看现在买小轿车的多了,平时路上都不好会车。路不好,年轻人根本就不愿意回来。”这是陈卓刚到村走访时,村民张经启说的话。
  墨园村三山环抱,现行道路路况差、比降大,部分路段高差20多米,坡高路陡弯道急,通乡必经的漫水桥,每逢汛期,河水漫过桥面,人畜无法通行,道路基本封闭。受路况所限,墨园村至关庙乡至今未通公交,群众办事需从其他乡镇换乘,耗时费力,同时外部生产要素无法入村,内部农副产品无法外运转销,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困难,陈卓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进行讨论,确定了“要致富,先修路”村级发展目标,将墨园至大埠口暨X449道路升级改造放在驻村工作的首要位置。
  2021年11月以来,陈卓发挥部门优势,协调设计单位现场测绘勘查,确定线性方案,进行初步造价核算,并草拟报告逐级提交六安市人大常委会、金寨县政府和市县发改、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交通等部门,积极争取修路资金。
  项目推动期间,六安市人大常委会、金寨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负责人多次到村调研指导,了解道路升级改造的具体问题,牵头召开相关部门乡村振兴座谈会,主动协调省市县交通部门,帮助解决项目资金。经过多方共同努力,2022年5月墨园至大埠口暨X449道路升级改造立项成功。
  2023年3月10日,对于墨园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墨园至大埠口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墨园群众盼了几十年的交通梦终于要实现了。“路修好了,民心就顺了,产业发展也能搞起来了。”墨园村蔡畈组组长彭可说道。
  在加强主干道路升级改造的同时,墨园省级美丽乡村、沥青道路、墨园至斑竹园公交路线扩建项目建设同样如火如荼,陈卓带领驻村工作队共计争取项目资金890.6万元,墨园乡村基础设施品质、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所期望看到的变化、群众所期盼享受的服务有了直观体现。
  在“会谋划”上明确特色产业发展方向
  “我们村的地贫得狠,种水稻一亩也就700多斤,只能保个口粮。这地这天气,只能种中药材和山核桃,不然在村里实在搞不到钱,只能出去打工。”墨园村天麻种植大户高翔说道。
  地里产什么,群众知道;补贴补什么,政策引导。陈卓带领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围绕六安市“138+N”发展模式,结合金寨县“两环两湖两带”产业布局,突出“产业兴村”主线,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补短”思路,鼓励支持能人大户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特色种养业经营发展,做实大别山山核桃、中药材、黑毛猪等“长中短”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三品”。
  刚开始种山核桃的时候,群众不是很理解,认为周期太长,七年挂果,十年才能丰收,虽然效益不错,但劳心劳神,总想搞点当年就能见效的。为此,陈卓利用农闲时间深入村民小组,广泛听取群众关于山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通过制作一张“明白纸”、开展一场“宣讲会”、组织一支“观摩团”、动员一批“摇摆户”等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宣传方式,在村集体率先发展159亩的基础上,引导脱贫户和一般农户自主自愿发展891亩,填补了墨园长线产业发展空白。
  为了彻底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陈卓以帮销为切入点,前往亳州、合肥等地,联系中药材、菌菇、黑毛猪收购商,签订收购协议,确保中短线产业农户愿意干,产品有得销。目前,全村共计发展天麻120亩,黄精260亩,增强了中线产业发展后劲。同时,把握猪周期波谷机遇,鼓励大户、一般农户扩大黑猪、山羊养殖规模,提升了短线产业发展成效。
  2022年,墨园村集体经济达到56.14万元,同比增长56.12%,户均增收1540元,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成功迈入集体经济强村行列。
   在“会培育”上推动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谋事先谋人”,加强党员管理,端正干部作风,是干事创业的先决条件。刚驻村时,墨园村部沿用的是老村小的教学场地,为民服务大厅配置不完善,停车位未施划,六个村干部挤在一间办公室,条件在村级中属于比较差的。
  为了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陈卓通过争取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对墨园村部进行了改扩建,并以此为契机,引导村“两委”干部形成“新村部新气象、新村部新作为”工作观念,协同乡纪委、执法大队,抓停车秩序、抓环境卫生、抓效能建设,墨园干部整体作风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村务治理取得较好成效。
  党支部作风正派、务实干事,普通党员就会效仿,从而带动全村的党员作风向好的方向转变,但流动党员常年外出务工,不了解村情党务,如何强化流动党员管理?陈卓创新“线上+线下”方式,以组织生活会切入点,运用“微信群视频”功能,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全村14名外出务工流动党员“线上”参会,汇报个人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并提出意见建议,参会率达94%。
  “时隔多年,今天第一次通过微信方式参加支部会议,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工作队能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实际,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倾听百姓的心声。”在江苏务工的流动党员徐海银在党建微信群中说道。
  两年来,墨园村党支部定期邀请流动党员线上参加“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利用春节等时机对返乡流动党员进行“补课”,强化互动交流,使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工作链条不断完善,并将他们在外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家乡发展的意见良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给钱给物不如一个好支部。一个好的支部是做好村务工作的根本保障,一个村子要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墨园村党支部书记吴从宝说。
  雄关漫道路未尽,乡村振兴立新篇。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目标,这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墨园村驻村工作队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继续践行“四访五清六会”驻村帮扶工作法,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产业,多方争取补齐建设短板,带领广大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