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科技赋能合肥都市圈生态农业发展
丁玉敏
文章字数:22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农业生产不仅为城市提供食品来源,农民还担负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责,对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都市圈发展不仅在于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效整合,还必须兼顾到由城市辐射的广袤乡村腹地,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合肥都市圈农业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受到现代“石油农业”高投入的影响,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合肥都市圈也面临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态退化以及食品安全隐患等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来看,科技赋能合肥都市圈生态农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与现代科技方法,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同时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是对环境实施保护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生态农业的实施
  生态农业需要做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用量减下来,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重点推广生态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实施农业生产生态循环。以合肥都市圈腹地大别山区为例,将生态环保理念和先进农业技术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培育并壮大优势农产业,发展天然、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生态农业园区。
  1.生态种植。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板栗、毛竹、油茶、蔬菜、中草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推广农业新技术,将农业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输、储存等各个过程,有效监控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做到少施化肥、慎用农药,在农产品运输、储存过程中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保,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障食品安全。
  2.生态养殖。按照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标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大别山区生猪等家畜养殖和鸡、鸭、鹅等家禽养殖,打造皖西黑猪、白鹅、土鸡等特色品牌,减少对畜禽的饲料喂养,推动立体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发展以家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并将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循环。
  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改良品种改进种养技术,增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蚕桑基地。依托水库资源重点发展水产生态养殖业,推进生态型、环保型、节约型水产养殖。
  对于规模养殖场要坚决要求达标排放,有效降低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通过雨污分流、沼气发酵、微动力处理、生态发酵床养殖等技术措施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建设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3. 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包括多个层面:一是种植业内部循环,如作物秸秆还田,农作物间作、混种、套种等立体种植模式;二是种养结合,前者为后者提供饲料,后者为前者提供肥料,有效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范围经济;三是农业生产与相关产业的相互融合,主要表现在对生物质能的有效使用。
  生态农业的推广
  推广生态农业首先要给予生态农业足够的发展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让生态农业成为都市圈靓丽的风景。扩大林地绿化面积,保护江、河、湖、塘、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维护水生物多样性,发挥渔业净水生态功能,相应地进行增殖放流活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水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推广生态农业其次要实施有效的生态补偿。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都市圈的生态环境保护,只有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好了,都市圈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希望。因此,在经济方面应对农民给予必要的生态补偿,引导农民向生态农业转型发展,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通过政府政策进行引导,建立面向生态农业的专向转移支付和补偿基金,进行必要的政府采购;二是通过市场机制,对生态农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由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实施直接有效的市场化的补偿;三是通过法制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明建设补偿机制。
  推广生态农业还要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合肥都市圈文化体系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和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早已根植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一些民俗,甚至乡规、乡约中都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自我约束和自觉管理,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念进一步加以提炼和宣扬,为更多主体自觉进行生态保护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
  在农村,可以用村规、民约等形式,加强环保宣传,切实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环保交流群等方式,宣传生态补偿政策、公开政府补偿信息、监督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呼吁社会各界为生态环境改善建言献策;成立专门的环保志愿者协会,鼓励年轻一代参与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积极开展环保政策宣讲,清理公共场所垃圾,送生态保护文艺、生态教育、生态科普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
  此外,还要加大生态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三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灾害防御能力,利用科技创新,强化水、土壤、大气等污染防治和监测工作。推动农业产业链向农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延伸,在农业内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保存乡村文化,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
  (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合肥都市圈产业升级与空间模式协同研究”(SK2017ZD4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