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安徽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国排名显著提升 4市试点“无证明城市”
文章字数:1433
1月9日下午,记者从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在全省政法机关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显著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数保持“五大环境”前列,全省政法机关落细落实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举措,让企业和企业家放心投资,为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树牢“重商”理念,积极响应企业司法期盼。全省政法机关创新企业家约见政法单位负责人工作机制;建立法院院长与企业家定期座谈制度,三级法院院长开门接访企业家3517人次;落实企业家约见检察长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745项;召开“警企恳谈会”,升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网上“警企议事群”5783个,覆盖企业2.1万余家,收集意见建议6524条,并重点围绕426家省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3854次;开展“法律服务进万企”活动,组建专业化法律服务团队1435个,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1.3万次;等高对接“长三角”,开展跨长三角区域执法司法协作48265次,有效便利了企业跨域司法需求。
加大“安商”力度,依法打击侵企犯罪。全省政法机关打击侵企突出犯罪。重点惩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揽工程、制假售假、敲诈勒索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全省破获侵企违法犯罪案件2846件。打击企业内部职务犯罪。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侵占、挪用资金,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等侵害企业利益犯罪,既从严打击,又追溯源头。全省起诉民营企业内部职务犯罪案件255件326人,发出检察建议60件。打击知识产权领域犯罪。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成果等的司法保护力度,全省审结涉知识产权领域刑事案件545件,同比上升160.8%。
优化“亲商”服务,营造一流法治环境。在铜陵、黄山、马鞍山、池州4市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减证便民”行动。提供最优司法路径,今年以来,全省审查办理企业合规案件187件。加速破产案件办理,全省法院审结破产案件2440件,其中和解、重整案件212件。营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全省公安机关共包保重点企业、重大项目7267家(个),为企业上门开展安全防范业务指导2.1万余次,依托“为企服务警务室”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804起。与省工商联建立“商会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全省法院委派工商联调解涉企纠纷32185件,调解结案30019件,调解成功21177件,调解成功率70.55%,极大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
落细“暖商”举措,用心为企纾困解难。全面清理涉企“挂案”。全面摸清底数,逐一“解剖麻雀”,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坚决撤销处理,坚决不让一个企业和企业家“负罪经营”。全省涉企“挂案”清理率100%,实现应清尽清、不留死角。
健全“护商”机制完善长效制度矩阵。近日,制定出台《关于推深做实知识产权政法保护15项重点举措服务保障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全省政法机关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常态化政法护航工作提供长效常治的制度保障。完善营商环境体验机制。六安、铜陵、芜湖、宣城、黄山等地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持续改进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化举措,形成“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全省政法机关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为抓手,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为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实现“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媒体记者 刘正)
树牢“重商”理念,积极响应企业司法期盼。全省政法机关创新企业家约见政法单位负责人工作机制;建立法院院长与企业家定期座谈制度,三级法院院长开门接访企业家3517人次;落实企业家约见检察长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745项;召开“警企恳谈会”,升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网上“警企议事群”5783个,覆盖企业2.1万余家,收集意见建议6524条,并重点围绕426家省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3854次;开展“法律服务进万企”活动,组建专业化法律服务团队1435个,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1.3万次;等高对接“长三角”,开展跨长三角区域执法司法协作48265次,有效便利了企业跨域司法需求。
加大“安商”力度,依法打击侵企犯罪。全省政法机关打击侵企突出犯罪。重点惩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揽工程、制假售假、敲诈勒索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全省破获侵企违法犯罪案件2846件。打击企业内部职务犯罪。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侵占、挪用资金,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等侵害企业利益犯罪,既从严打击,又追溯源头。全省起诉民营企业内部职务犯罪案件255件326人,发出检察建议60件。打击知识产权领域犯罪。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成果等的司法保护力度,全省审结涉知识产权领域刑事案件545件,同比上升160.8%。
优化“亲商”服务,营造一流法治环境。在铜陵、黄山、马鞍山、池州4市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减证便民”行动。提供最优司法路径,今年以来,全省审查办理企业合规案件187件。加速破产案件办理,全省法院审结破产案件2440件,其中和解、重整案件212件。营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全省公安机关共包保重点企业、重大项目7267家(个),为企业上门开展安全防范业务指导2.1万余次,依托“为企服务警务室”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804起。与省工商联建立“商会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全省法院委派工商联调解涉企纠纷32185件,调解结案30019件,调解成功21177件,调解成功率70.55%,极大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
落细“暖商”举措,用心为企纾困解难。全面清理涉企“挂案”。全面摸清底数,逐一“解剖麻雀”,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坚决撤销处理,坚决不让一个企业和企业家“负罪经营”。全省涉企“挂案”清理率100%,实现应清尽清、不留死角。
健全“护商”机制完善长效制度矩阵。近日,制定出台《关于推深做实知识产权政法保护15项重点举措服务保障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全省政法机关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常态化政法护航工作提供长效常治的制度保障。完善营商环境体验机制。六安、铜陵、芜湖、宣城、黄山等地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持续改进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化举措,形成“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全省政法机关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为抓手,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为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实现“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媒体记者 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