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用“辛勤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文章字数:1513
回望初入红叶村的日子,不禁感慨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两年四个月有余,我对基层工作也从最初的“一窍不通”逐步到“行家里手”。两年多的时间,我收获良多,获益匪浅。
初到红叶村,是炎炎的夏日,派出单位县司法局及东流镇主要领导为我们送行,沿着圩堤狭窄的公路颠簸行驶,到村部附近时,东流镇党委书记笑着对我说:“汪队,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书记的玩笑话,让我忐忑的心情有了一丝放松。
“都是机关来的同志,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能吃得了这里的苦吗?不要帮倒忙哟。”刚到村里时,不免听到一些质疑声。的确,长期在机关工作的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几乎“一窍不通”,第一次接到工作任务时,内心顿生些许退缩,但别人都能干好,我为什么不行?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全镇干部职工大会,镇长有条不紊地安排重点工作,讲到河道蓄水时说道:“‘双抢’季节马上到了,大家要做好蓄水准备,要做好农业需要和防汛工作两手抓,湖区村民要自发接受用水统一调度,不能各行其是造成水肥流失等纠纷事件发生。”习惯了在机关开会时传达会议和文件精神的我,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实际与接地气。
在实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时,我看到镇联系村干部、村“两委”为了村民旧房的拆除、新房的选址忙前忙后,或是因为一台挖掘机故障不能准时开工而急得焦头烂额,他们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为基层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决心以他们为榜样,用“辛勤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于是主动承担了坝中组张生德户附属房拆除工作,经过日夜上门走访解释政策,解决其思想上存在的顾虑,在不断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签订协议并拆除附属房屋。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红叶村成功获批省级首批和美乡村项目建设村。
在常态化走访精准识别工作中,我被安排到红叶村最偏远的排灌、桥西、红瓦屋三个村民组,负责98户的入户摸底调查。我和村干部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进行走访摸底,通过面对面交谈、拉家常、问冷暖,了解家庭基本情况、生活现状和所面临的困难等。因自然条件较差,导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很多农户我只能通过电话、微信联系,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我们早出晚归,有关表格填写、信息采集等都需要面对面交流获取,有的村干部不太熟悉电脑,我就主动把更多的任务承担下来,“5+2”“白加黑”便成了常态,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为帮扶政策的落实提供了依据,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入户走访也让我对全村村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红瓦屋村民组汪昌发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妻子也患有高血压,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大儿子和二儿子先后病逝,小儿子家庭条件无法满足赡养两位老人,生活几乎陷入困境,属边缘易致贫户。将该户情况上报后,汪昌发一家被纳入了监测对象,两位老人都成功申请低保,办理了慢性病证,代缴了新农合保险,还购买了“防贫保”综合保险。有了更多政策保障与帮扶的汪昌发终于舒展开了眉头。
帮扶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被误解也是常有的事。两个月前的脱贫户动态管理中,倒沥沟组杨吉玉户按照相关文件规定需要从脱贫户中标注稳定脱贫户。但因对政策的不理解,杨吉玉一家情绪有些激动,我耐心地讲政策、讲法律,疏导他们的情绪,并对他们提出的一些合理性建议作了记录,并及时予以解决,经过多次走访和沟通,一场纠纷得以成功平息。
驻村以来,湖区圩埂小路不知来回了多少次,群众的家门在无数次走访中变得熟门熟路,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与群众熟悉地聊家长里短,把党和政府的好方针、好政策用群众的语言播撒出去,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是我永远不变的初心。驻村工作是平凡的,我将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本版稿件由省选派办提供)
初到红叶村,是炎炎的夏日,派出单位县司法局及东流镇主要领导为我们送行,沿着圩堤狭窄的公路颠簸行驶,到村部附近时,东流镇党委书记笑着对我说:“汪队,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书记的玩笑话,让我忐忑的心情有了一丝放松。
“都是机关来的同志,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能吃得了这里的苦吗?不要帮倒忙哟。”刚到村里时,不免听到一些质疑声。的确,长期在机关工作的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几乎“一窍不通”,第一次接到工作任务时,内心顿生些许退缩,但别人都能干好,我为什么不行?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全镇干部职工大会,镇长有条不紊地安排重点工作,讲到河道蓄水时说道:“‘双抢’季节马上到了,大家要做好蓄水准备,要做好农业需要和防汛工作两手抓,湖区村民要自发接受用水统一调度,不能各行其是造成水肥流失等纠纷事件发生。”习惯了在机关开会时传达会议和文件精神的我,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实际与接地气。
在实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时,我看到镇联系村干部、村“两委”为了村民旧房的拆除、新房的选址忙前忙后,或是因为一台挖掘机故障不能准时开工而急得焦头烂额,他们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为基层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决心以他们为榜样,用“辛勤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于是主动承担了坝中组张生德户附属房拆除工作,经过日夜上门走访解释政策,解决其思想上存在的顾虑,在不断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签订协议并拆除附属房屋。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红叶村成功获批省级首批和美乡村项目建设村。
在常态化走访精准识别工作中,我被安排到红叶村最偏远的排灌、桥西、红瓦屋三个村民组,负责98户的入户摸底调查。我和村干部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进行走访摸底,通过面对面交谈、拉家常、问冷暖,了解家庭基本情况、生活现状和所面临的困难等。因自然条件较差,导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很多农户我只能通过电话、微信联系,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我们早出晚归,有关表格填写、信息采集等都需要面对面交流获取,有的村干部不太熟悉电脑,我就主动把更多的任务承担下来,“5+2”“白加黑”便成了常态,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为帮扶政策的落实提供了依据,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入户走访也让我对全村村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红瓦屋村民组汪昌发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妻子也患有高血压,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大儿子和二儿子先后病逝,小儿子家庭条件无法满足赡养两位老人,生活几乎陷入困境,属边缘易致贫户。将该户情况上报后,汪昌发一家被纳入了监测对象,两位老人都成功申请低保,办理了慢性病证,代缴了新农合保险,还购买了“防贫保”综合保险。有了更多政策保障与帮扶的汪昌发终于舒展开了眉头。
帮扶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被误解也是常有的事。两个月前的脱贫户动态管理中,倒沥沟组杨吉玉户按照相关文件规定需要从脱贫户中标注稳定脱贫户。但因对政策的不理解,杨吉玉一家情绪有些激动,我耐心地讲政策、讲法律,疏导他们的情绪,并对他们提出的一些合理性建议作了记录,并及时予以解决,经过多次走访和沟通,一场纠纷得以成功平息。
驻村以来,湖区圩埂小路不知来回了多少次,群众的家门在无数次走访中变得熟门熟路,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与群众熟悉地聊家长里短,把党和政府的好方针、好政策用群众的语言播撒出去,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是我永远不变的初心。驻村工作是平凡的,我将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本版稿件由省选派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