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莫让孩子困在手机里
文章字数:1286
近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一项法律,规定在中小学校中禁用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通信工具。该法律将于2024年9月1日起正式生效。不久前,新西兰总理克里斯托弗·拉克森说,全国中小学校将禁用手机。看来,为孩子使用手机而烦恼不已的不只咱们中国爸妈。
如今,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读屏时代”悄然来临,“万物互联”照进现实,衣食住行都被小小手机玩转于股掌间。各类手机应用场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也让孩子好奇甚至沉迷,小小的孩子“有样学样”。
新西兰“教育枢纽”的研究显示,该国15岁学生的读写能力正在下降,已达到“危机”程度。这种情况可能与数字设备的普及和过度使用有关。因此,禁用手机的政策可以被视为一种尝试,旨在减少课堂内的干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危机”不止于此。很多人都知道,我们面对的“敌人”远不是一部手机,而是孩子过度沉迷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清单”——对注意力的过度索取,认知空间的信息茧房,给身体和心理带来的潜在伤害。
由于长期面对手机屏幕,在校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久坐久卧,缺少运动,很多学生变得驼背、肥胖,小小年纪颈椎或腰椎就出现问题。有的学生熬夜玩手机,白天上课精神不振……
学生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实际交往能力。有的变得“社恐”,与人交往缺乏自信,没有礼貌。有的学生陷入一些打打杀杀的游戏中不能自拔,性格变得暴躁易怒,甚至沉闷抑郁。
在我国,管控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也已成为各方共识。202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这两年,很多地方以立法形式,全面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
一片点赞声中,也有不少担忧和质疑——“手机禁止入校,禁得住吗?”“上学不让带手机,家长和孩子怎么联系上呢?”“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回家后怎么办?”很多家长在支持“手机禁令”的同时,对家校联系这一突出的新问题表示担忧。
其实,禁止手机入校并非“一刀切”。有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手机管理制度,通过疏堵结合,让规定更有温度。比如学校增设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电话热线,保障学生与家人沟通的便捷性;学生如有特殊情况带手机到学校,可以把手机交给班主任,需要时再使用。
“手机禁令”还需要柔性管理。有教育专家表示,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正视学生“手机依赖症”背后的对于信息、社会连接和审美娱乐的需求,并且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多元路径,帮助学生满足相关需求、实现自我成长。
政府层面的“手机禁令”,只是吹响了“集结号”,校外生活才是“拉锯战”的另一个主战场。面对智能手机对孩子的“入侵”,国家重拳出击,但无论国家怎么出台政策,学校怎样抓好工作落实,也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现实中,很多家长一边对手机的危害避之不及,一边对手机的教学功能念念不忘。家长的纠结与矛盾,恐怕比学校更多。其实,我们反对的从来都不是手机本身,而是孩子过度沉迷手机的行为。给孩子“说教”前,家长不妨带个头,不要老盯着手机。
家长既要合理、适度使用手机,也要在家庭教育中多陪伴、不缺位。用父母的陪伴替代手机的陪伴,多些关怀的温度和智慧的力量,才能让下一代在拥抱未来的同时,也能拥有明亮的双眼和美好的心灵。 (罗鑫)
如今,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读屏时代”悄然来临,“万物互联”照进现实,衣食住行都被小小手机玩转于股掌间。各类手机应用场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也让孩子好奇甚至沉迷,小小的孩子“有样学样”。
新西兰“教育枢纽”的研究显示,该国15岁学生的读写能力正在下降,已达到“危机”程度。这种情况可能与数字设备的普及和过度使用有关。因此,禁用手机的政策可以被视为一种尝试,旨在减少课堂内的干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危机”不止于此。很多人都知道,我们面对的“敌人”远不是一部手机,而是孩子过度沉迷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清单”——对注意力的过度索取,认知空间的信息茧房,给身体和心理带来的潜在伤害。
由于长期面对手机屏幕,在校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久坐久卧,缺少运动,很多学生变得驼背、肥胖,小小年纪颈椎或腰椎就出现问题。有的学生熬夜玩手机,白天上课精神不振……
学生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实际交往能力。有的变得“社恐”,与人交往缺乏自信,没有礼貌。有的学生陷入一些打打杀杀的游戏中不能自拔,性格变得暴躁易怒,甚至沉闷抑郁。
在我国,管控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也已成为各方共识。202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这两年,很多地方以立法形式,全面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
一片点赞声中,也有不少担忧和质疑——“手机禁止入校,禁得住吗?”“上学不让带手机,家长和孩子怎么联系上呢?”“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回家后怎么办?”很多家长在支持“手机禁令”的同时,对家校联系这一突出的新问题表示担忧。
其实,禁止手机入校并非“一刀切”。有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手机管理制度,通过疏堵结合,让规定更有温度。比如学校增设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电话热线,保障学生与家人沟通的便捷性;学生如有特殊情况带手机到学校,可以把手机交给班主任,需要时再使用。
“手机禁令”还需要柔性管理。有教育专家表示,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正视学生“手机依赖症”背后的对于信息、社会连接和审美娱乐的需求,并且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多元路径,帮助学生满足相关需求、实现自我成长。
政府层面的“手机禁令”,只是吹响了“集结号”,校外生活才是“拉锯战”的另一个主战场。面对智能手机对孩子的“入侵”,国家重拳出击,但无论国家怎么出台政策,学校怎样抓好工作落实,也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现实中,很多家长一边对手机的危害避之不及,一边对手机的教学功能念念不忘。家长的纠结与矛盾,恐怕比学校更多。其实,我们反对的从来都不是手机本身,而是孩子过度沉迷手机的行为。给孩子“说教”前,家长不妨带个头,不要老盯着手机。
家长既要合理、适度使用手机,也要在家庭教育中多陪伴、不缺位。用父母的陪伴替代手机的陪伴,多些关怀的温度和智慧的力量,才能让下一代在拥抱未来的同时,也能拥有明亮的双眼和美好的心灵。 (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