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施蕴渝:求索生命系统的奥秘
文章字数:1193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含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机器及糖类、脂类等小分子物质。其中,蛋白质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构成,多肽链折叠盘旋形成复杂、精美的三维结构,蛋白质的功能与其三维结构密切相关。结构生物学就是研究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学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蕴渝今年刚好80岁,她精神矍铄、思维缜密,用很快的语速解释基本概念,“科学小白”稍微分神就跟不上节奏。
  结构生物学也叫分子生物物理学,是用物理、化学,以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方法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中国科大在建校初期是为‘两弹一星’培养人才的,几乎每个系都与之相关。生物物理系也不例外,比如原子弹爆炸需要放射生物学,载人航天进入太空需要宇宙生物学。”施蕴渝是中国科大生物物理系建系初期的学生。生物物理是世界前沿的交叉学科,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培养专业人才。
  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2年国外进修,施蕴渝归国回到中国科大。她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学生数理基础扎实的特点,邀请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梁栋才院士来校为本科生开设蛋白质晶体学课程,同时自己为学生开设生物大分子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学课程。在国内完全空白的条件下,施蕴渝在中国科大领导建立了完整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结构生物学教学体系。随后,她又在中国科大建立了计算生物学实验室、三维核磁共振波谱实验室,在国内率先用多维核磁共振波谱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将“科教兴国”作为宏伟目标和发展战略,对科学和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国科大加快发展步伐,于1998年正式成立生命科学学院,施蕴渝担任第一任院长。她把引进人才作为第一要务,从海内外引进田志刚、吴缅、姚雪彪、向成斌、孙宝林等一批杰出青年才俊,拓展新的学科生长点,同时在学校支持下领导建设生命科学学院新楼,建立了生命科学公共实验中心,大大改善学院师生的实验条件。短短几年,生命科学学院由小而大变强,取得一批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学校、学院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施蕴渝以自己几十年的经历为例说道,学校、学院的发展与教育部“985”“211”学科建设,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及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合肥城市面貌也日益现代化,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回到祖国、来到科大。”
  “当代生命科学正在与人工智能结合,预测蛋白质结构;与医学结合,攻克疑难病症。我们要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施蕴渝说,“我最为高兴的是看见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在一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越办越好。中国科学走到世界前列是几代科学家的梦想,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大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
  (徐国康张理想徐旻昊)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