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社区“网红书记”的强村梦
文章字数:2222
  “多亏了陈书记在网上帮我们做宣传,还帮我们代卖甘蔗,10亩地的甘蔗卖了近10万元。”肥东县陈集镇光华社区低保户孙义勇夫妇的脸上漾满了幸福。
  孙义勇所说的陈书记是陈集社区书记陈峰,也是肥东县的“网红社区书记”。因妻子肢体残疾,2021年底,孙义勇家被纳入低保户,为了早日致富奔小康,种植了10亩甘蔗。甘蔗成熟后,孙义勇便联系“网红社区书记”陈峰帮忙在甘蔗地里直播宣传、售卖自家种植的甘蔗,吸引了大量的商贩前去购买甘蔗,直接销售2万根,直乐得孙义勇夫妇逢人便夸陈峰是个好书记。
  从婚庆主持人到社区网红书记
  陈峰,出生于1987年,是地道的陈集镇人,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原先在合肥从事婚庆主持人工作。“当婚庆主持人平时闲暇时间比较多,我就经常回家乡,看到家乡规划建设的新农村很漂亮,心里很高兴,对家乡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陈峰表示。
  初冬时节的陈集社区,道路两旁树木林立、一眼望不到边的小楼鳞次栉比。陈东湖波光粼粼,两岸垂柳依依,靠东栽种了两排梧桐树,片片金黄映衬出极富画面感的唯美景象。
  经常在村里走,陈峰发现家乡的新农村虽然很美,但很安静,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可没有年轻人乡村怎么能振兴,想到这里我便辞去了合肥的工作,2019年回到社区工作。”眼前的陈峰,中等身材,面容和善,眼睛里却写满了坚毅,2021年社区换届选举陈峰成为了新的社区书记。
  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是政令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千头万绪。陈集社区,是陈集镇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工作更加繁杂。刚到社区工作,陈峰一头雾水,靠着一双脚和一张嘴,硬是从“门外汉”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他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民意,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发挥特长,注册了“小陈带你看陈集”视频号,利用业余时间拍摄短视频,宣传介绍陈集镇的农特产品、人文历史和农业产业等,搭建起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去年夏天,天气异常干旱,持续的高温让水稻饱受“烤”验,为缓解干旱,肥东县引长江水给水稻“解渴”。小詹组位于社区整个水渠的最尾端,由于水渠不通,加上过水的田块农户不让过水,导致旱情无法缓解,群众心急如焚,陈峰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排机械对水渠淤泥进行清除,并及时与过水田块农户做好协商和沟通,畅通了水路。连续3个月的持续抗旱打水工作中,陈峰带领社区两委跑水路下农田,查漏洞,封堵漏点,保障了社区近6000亩农田的抗旱用水。小詹组村民还特意拨打了12345市长热线对社区抗旱打水工作进行了表扬。
  “经过这次事件,在我的内心深处也种下了一颗种子,只要是切实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就一定能够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陈峰笑着说。去年年底,他通过抖音直播、商家直销的方式,帮助当地农民售卖香菇、土鸡蛋、挂面等农产品60多万元,成为乡亲们公认的“网红书记”。
  从薄弱村到经济强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以党建引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陈峰始终坚持的一条发展之路。
  自从担任社区书记后,他着力建强党组织、织密党建小网格,招引壮大特色产业,力促乡村全面发展振兴。健全规章制度,做好村级“三务”公开工作,坚决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等,坚持民主评议党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汇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构建“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网格组织体系,将社区26个村民小组划分为26个网格。实行“社区党委书记+网格指导员+网格长+网格员”四级管理模式,选优配强12名社区网格长、25网格员,创新“网格+”模式,实现一“网”多用,夯实基层治理干事力量,年走访特殊群众超1200次,开展乡村环境整治654次,发放防电诈宣传单页675份、秸秆禁烧倡议书945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园连着新农村,幸福的日子更绵长。“步走5分钟就能到这里上班,每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在洪福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连排的标准化温控大棚里,陈集社区竹滩新农村60岁的张志菊正在采摘圣女果,红彤彤的果子映红了她的笑脸。蓝天下,竹滩新农村整齐的淡黄色的“别墅”与产业园连排的淡蓝色的温控大棚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风景独特的现代乡村新画卷。
  去年11月16日,社区签约引进了洪福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占地2000亩,分二期建设。一期占地1000亩,已种植了500多亩的碧根果林和近300亩以“千禧”圣女果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包含哈密瓜、小西瓜、草莓等精品蔬果的温控大棚,固定带动周边30人就业,高峰期单日用工量超100人,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30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陈集镇,被誉为岭上明珠。陈集社区,处于江淮分水岭岭脊,十年九旱。陈峰结合这个特殊的地貌特征实情,带领社区两委锚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产业种植两大抓手持续发力,目前社区建成高标准农田6000多亩,不仅使得农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还能实现机械化耕种,涌现出27位种粮大户,顺利增产增收。
  此外,该社区还引进了北京崇新科技有限公司,流转2000多亩土地,种植珍惜苗木鹅掌楸。引进红薯种植大户,流转1500多亩土地,从事红薯种植和深加工产品,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土地流转租金两项收入。
  2019年,陈峰刚到社区时,村集体经济仅为15万元,属于经济薄弱村。今年该社区的村集体经济将破百万元,一跃成为肥东县经济强村。
  “目前,我们正在洽谈一个冷链项目和养殖项目,建成后不仅带动农民就业还要带动返乡农民一起创业致富,打造合禧陈集。”提到社区下一步的发展,陈峰眼里溢满了光。
  (通讯员 彭红玲)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