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赵辉玲:扎根基层创新畜禽育种及养殖技术
文章字数:1445
  “人们总说,做科研很苦,尤其是搞我们这行的,天南海北地跑,又脏、又累,但是习惯了每日这忙碌的生活之后,却发现这苦中有甜,能为国家畜禽育种及养殖作出贡献,我无怨无悔。”扎根科研三十余载,谈起自己的科研生涯,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二级研究员赵辉玲却显得十分坦然。她甘愿为科研事业奉献终生,创新畜禽育种及养殖技术,造福一方百姓,成为一朵绽放在科研一线的“铿锵玫瑰”。
  投身科研开拓创新担使命
  “求真无畏,进取不止,科研创新的道路一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过去,我国的毛兔品种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为了打破国外垄断,将核心技术掌握在国人手里,赵辉玲突破毛兔育种常规,大胆利用长毛兔和肉兔两种不同类型的家兔品种杂交创新,通过10余年的系统选育,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种——皖系长毛兔,其生产性能远超法系和德系安哥拉兔,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而在长毛兔育种取得突破后,赵辉玲又抱着坚定的信念,通过与石台义华公司产学研合作,将福建黄兔和新西兰白兔进行品种间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系统选育,又历时10余年坚持不懈的创新和努力,再一次实现家兔育种新突破,培育出国家级肉兔新品种——皖南黄兔,为实现我国家兔良种国产化迈出重要一步。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30年的科研生活,赵辉玲凭着执着的信念,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主编专著5部、合编专著3部,研制安徽省地方标准6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
  深入基层不辞辛劳守初心
  自1991年入职省农科院以来,赵辉玲便长期坚守在家兔育种及养殖工作第一线,为了方便开展科研工作,她直接把家“搬”进了试验兔场,每天同兔群生活在一起,给兔子喂料、看病、卫生防疫……无论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她从未叫苦叫累,“感谢两年多的兔场生活经历,不仅使我的研究成果更符合实际,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为了更大范围地推广新品种,赵辉玲克服重重困难,在绩溪新建了更大的试验兔场。任务重,压力大,赵辉玲长期奔波在绩溪和石台基地之间,那里生活条件艰苦,偏僻落后,即使是节假日,她也要待在科研基地处理工作,无法与家人团聚。辛劳结出硕果,赵辉玲仅在2010-2012年两年间就累计推广皖系长毛兔403万只,新增产值6.24亿元,新增纯收益3.4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跟着兔子走,兔子到哪人就到哪。”近年来,随着自己科研成果不断落地转化,赵辉玲经常下沉到农村驻点,帮助当地农户解决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安徽,她帮助池州市和宿松县30余困难户发展皖南黄兔养殖,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新疆,她先后2次远奔万里开展援疆科技服务,为皮山县肉兔扶贫产业开展培训5期,培训学员457人次,到养殖场指导技术20余场,深受欢迎,目前还一直保持联系。
  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既不是春华秋实,也不是月朗星稀,而是坚定科研,逆风雨而行。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尽职尽责,成绩突出,获得了全国畜牧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省直机关“十大女杰”等诸多殊荣。同时,身为团队年轻科技人员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她耐心谦虚,经常毫不吝啬地向同事们传递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做好传帮带,在赵辉玲的培养带领下,一个又一个年轻人快速成长为学科研究骨干,成为各学科带头人。目前,她已培养1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其团队也成长为国家级创新团队。
  寒来暑往,岁月如歌,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赵辉玲用双脚踏遍万水千山,未来的科研道路,她也将继续勇当科技排头兵,践行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据中安在线)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