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发展牛羊业应重视差异化生产
文章字数:1487
“中国人不愁没牛肉吃,只是优中选优。”10月16日,在第六届南方牛羊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分享了当前肉牛产业运行的四个特点。
一是牛肉刚性需求犹在、优选需求猛进,亟需助力生产手段。
曹兵海介绍,2022年,我国肉牛存栏7800万头,排世界第4位;牛肉产量713万吨,排世界第3位;牛肉消费量1025万吨,排世界第2位;牛肉进口量314万吨,排世界第1位。国内人均吃牛肉7.3Kg/年,人均占国产肉87位。由此来看,我国牛肉产量已经从绝对的不足,发展到优中选优的阶段,消费者想要性价比高的优质牛肉。
“肉牛生产遭遇价格与成本两个天花板。”曹兵海表示,1、规模大了就难卖,规模小了难养家;2、物稀(存栏少)不贵(牛价不高),东方不亮(国产肉不够吃),西方亮(进口补);3、产业基础(母牛)被严重侵蚀。
二是降低直接和间接(系统、结构性)成本成为必须。
针对当前形势,牛企需要降低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曹兵海表示,直接成本,即品种及其质量、饲养饲料与疫病防治、繁殖成活率、育肥效率、设施设备效率、资金效率等可进行经济核算的指标。间接(不匹配)成本,为战略与战术的使用、资源与市场和经营能力的适配性调整、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协调。
他强调,牛场主的主要精力应该是在牛场之外,如原材料采购、牛肉的销售市场。若企业家一天到晚扎根牛场,相当于买了马、买了鞍,但不会骑。
三是信贷等资金较为充足、成本因投资主体而异。
“肉牛产业投资主体定义为市场力量与非市场力量。目前贷款容易利息低;各种项目、非市场力量加大投入;市场力量投资疲软。”曹兵海表示,非市场力量非常疯狂,会产生破坏性,建议理性投资。
他进一步表述,非市场力量投资侧重于硬件、设施、设备(技术载体),在价格波动、下行期,硬件和设施设备等投入的边际效益随投入力度加大而降低、甚至趋于负值。市场力量的投资总体趋于理性和稳健,根据市场预期规划投资经营。
四是政策工具箱内还有两种工具。
“近年来,肉牛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所减少,说明非市场力量的投资受影响。”曹兵海认为,1、政策工具箱需做减法,可以撤销以前不符合产业形势发展的政策,如放牧、定点屠宰等。2、系统修复(调节各环节的适配度)。
最后,曹兵海针对肉牛(含南方)产业发展提出几点观点性建议。国内肉牛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他认为,发展=夺回300万吨市场+稳住720万吨市场+挤出N吨不明来源肉+增产。
1、在不确定中(提前)抓住确定的机会。
“灯下黑”是稳定本地产业的基础。“就地、就近、就便”发展产业,满足(先身边,再天边)市场消费。他指出,大家都想供应大湾区、长三角,但其实养牛企业应该首先要稳定本地的产业基础,立足当下。好品牌,是当地人首先吃的,本地人爱戴的。
2、差异化生产、特色化市场是包括南方在内的全国肉牛产业的主要抓手。
他强调,要做到资源、市场一体化(科技是工具、牛和牛肉是载体);构建特色供应链和价值链;局部、区域标准,整体丰富多彩。
3、“鲜”(热鲜、温鲜、冰鲜)是国产牛肉和肉牛产业的不败之器。
曹兵海指出,以毕节为例,建议改变思路,把吃牛肉的市场引入到毕节来,而不是把投资养牛的引入到毕节。
4、养牛养的是服务能力、配套能力、差异化能力、技术和牛肉市场驾驭能力。
生产“雪花牛肉”盈利的关键前提是整头牛全面考量,先让“非雪花”肉和下货产生利润。
曹兵海提醒,“现在养出‘雪花牛肉’不是新鲜事,比的是谁能长久地将下水产品销售出去,且赚到钱。建议牛企不要满足于养出‘雪花牛肉’,这干不过进口产品,而是要专注于长批次地销售好产品。真正能赚钱的、需要投入力量的是恰恰是不长‘雪花’的部分。” (李萧佳)
一是牛肉刚性需求犹在、优选需求猛进,亟需助力生产手段。
曹兵海介绍,2022年,我国肉牛存栏7800万头,排世界第4位;牛肉产量713万吨,排世界第3位;牛肉消费量1025万吨,排世界第2位;牛肉进口量314万吨,排世界第1位。国内人均吃牛肉7.3Kg/年,人均占国产肉87位。由此来看,我国牛肉产量已经从绝对的不足,发展到优中选优的阶段,消费者想要性价比高的优质牛肉。
“肉牛生产遭遇价格与成本两个天花板。”曹兵海表示,1、规模大了就难卖,规模小了难养家;2、物稀(存栏少)不贵(牛价不高),东方不亮(国产肉不够吃),西方亮(进口补);3、产业基础(母牛)被严重侵蚀。
二是降低直接和间接(系统、结构性)成本成为必须。
针对当前形势,牛企需要降低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曹兵海表示,直接成本,即品种及其质量、饲养饲料与疫病防治、繁殖成活率、育肥效率、设施设备效率、资金效率等可进行经济核算的指标。间接(不匹配)成本,为战略与战术的使用、资源与市场和经营能力的适配性调整、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协调。
他强调,牛场主的主要精力应该是在牛场之外,如原材料采购、牛肉的销售市场。若企业家一天到晚扎根牛场,相当于买了马、买了鞍,但不会骑。
三是信贷等资金较为充足、成本因投资主体而异。
“肉牛产业投资主体定义为市场力量与非市场力量。目前贷款容易利息低;各种项目、非市场力量加大投入;市场力量投资疲软。”曹兵海表示,非市场力量非常疯狂,会产生破坏性,建议理性投资。
他进一步表述,非市场力量投资侧重于硬件、设施、设备(技术载体),在价格波动、下行期,硬件和设施设备等投入的边际效益随投入力度加大而降低、甚至趋于负值。市场力量的投资总体趋于理性和稳健,根据市场预期规划投资经营。
四是政策工具箱内还有两种工具。
“近年来,肉牛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所减少,说明非市场力量的投资受影响。”曹兵海认为,1、政策工具箱需做减法,可以撤销以前不符合产业形势发展的政策,如放牧、定点屠宰等。2、系统修复(调节各环节的适配度)。
最后,曹兵海针对肉牛(含南方)产业发展提出几点观点性建议。国内肉牛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他认为,发展=夺回300万吨市场+稳住720万吨市场+挤出N吨不明来源肉+增产。
1、在不确定中(提前)抓住确定的机会。
“灯下黑”是稳定本地产业的基础。“就地、就近、就便”发展产业,满足(先身边,再天边)市场消费。他指出,大家都想供应大湾区、长三角,但其实养牛企业应该首先要稳定本地的产业基础,立足当下。好品牌,是当地人首先吃的,本地人爱戴的。
2、差异化生产、特色化市场是包括南方在内的全国肉牛产业的主要抓手。
他强调,要做到资源、市场一体化(科技是工具、牛和牛肉是载体);构建特色供应链和价值链;局部、区域标准,整体丰富多彩。
3、“鲜”(热鲜、温鲜、冰鲜)是国产牛肉和肉牛产业的不败之器。
曹兵海指出,以毕节为例,建议改变思路,把吃牛肉的市场引入到毕节来,而不是把投资养牛的引入到毕节。
4、养牛养的是服务能力、配套能力、差异化能力、技术和牛肉市场驾驭能力。
生产“雪花牛肉”盈利的关键前提是整头牛全面考量,先让“非雪花”肉和下货产生利润。
曹兵海提醒,“现在养出‘雪花牛肉’不是新鲜事,比的是谁能长久地将下水产品销售出去,且赚到钱。建议牛企不要满足于养出‘雪花牛肉’,这干不过进口产品,而是要专注于长批次地销售好产品。真正能赚钱的、需要投入力量的是恰恰是不长‘雪花’的部分。” (李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