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试论《共产党宣言》的共同富裕思想蕴含
文章字数:3197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定人民立场,消除贫困落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党的奋斗目标。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下简称《宣言》)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探索中对共同富裕的思想及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刻思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是对共同富裕状态的畅想。作为在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基础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之上的《宣言》,其共同富裕思想蕴含着极其深刻而又丰富的科学内涵。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阐释与发展了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物质保障、实现路径与奋斗目标等主题。当下,深入研究《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蕴含,对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剥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共同富裕”概念是产生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制度基础之下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强烈谴责资本主义私有制:虽不可否认,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制度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社会物质财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积累;但随之而来的一方面是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由少数资本家占据,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变现”,另一方面是无限扩大生产,引起周期性经济危机。简言之,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剧烈地爆发了出来,必然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当冲突达到了顶峰时,“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不平等与雇佣劳动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诞生的,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根源也是私有剥削。《宣言》认为,资本不应当是资本家或是剥削阶级个人的财产,理应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财产,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需求而运转。从这一角度出发,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建立公有制,只有确保全体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主体,才能使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稳固的所有制根基。
(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贫穷、实现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宣言》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在摧毁封建社会之后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不足百年时间中创造的生产力,超越过去任何时代开拓的生产力,其诞生虽不光彩但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社会,这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条件。《宣言》强调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废除资产阶级的占有方式,仅仅夺取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将无产阶级革命不断地推向胜利,推动人类社会更加趋近于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曾指出:“在人类发展的一切阶段上,生产极其不发达,以致历史的发展只能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对立之中进行,历史的进步成为了少数特权者的事情。”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所必须的,“仓禀实而知礼节”,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就只是贫穷、贫困的普遍化;而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人类文明将会倒退,人类将会为了生存与利益而争夺充足的物质必需品。一切陈腐肮脏的东西都将死灰复燃,共同富裕终将是痴人说梦;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已有的社会制度将不再足以满足社会现实,一个更符合共同富裕要求的社会制度与秩序(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迫在眉睫。可见,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要的是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长足发展,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更多方面的需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工人的劳动不能带来自我价值实现,仅仅是谋生手段,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将无产者的劳动变为商品,向资本家提供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带有隐蔽的剥削性质。这种劳动无法让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的生活,也与共产主义社会下马克思的描述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背道而驰。马克思在《宣言》里对理想的劳动进行了描述,他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不是空想或者设计几个社会制度就能实现的,它必须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劳作的表现结果。在晚年的研究中,马克思对在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后两个阶段的劳动特点作分析总结:第一阶段是刚从资本主义牢笼中解脱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劳动的权利与义务获得生活来源,该阶段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通过调动劳动者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过渡到第二阶段奠定物质基础;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阶段,人民各展所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其本源性意义复归,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阶段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呈现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综上所述,共产主义劳动不以任何方式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并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四)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未来美好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框架里,因为一切剥削的制度根源的私有制得以消灭、生产力水平与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提高与进步,人们将从日益减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自由支配与自由发展的时间,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必然得到更加全面充分的发展。除了劳动时间,在劳动选择上,共产主义社会也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超越。马克思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原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片面强调生产的效率性,把人变成流水线上精通于单一生产工作与职业类型的人,压抑了人的天性与创造性;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私有制的废除,社会分工被消灭,劳动不再是资本增殖的手段,而是从谋生功能中重新成为人的需要,成为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束缚,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少数人富裕与多数人普遍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会逐渐分化成两个极端,资本家顾着资本积累,劳动者忙着“苟且偷生”。社会不公平的现象随处可见。相较于带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就在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还可以保证他们体力和智力充足、自由的发展。”在这个联合体中,人不再受任何人或事物的压迫与剥削,富裕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生活状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人民观的具体表现。人民至上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践行和发展,也是21世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只有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才会有成为现实的可能。《宣言》一语中的,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与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董想)
(一)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剥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共同富裕”概念是产生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制度基础之下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强烈谴责资本主义私有制:虽不可否认,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制度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社会物质财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积累;但随之而来的一方面是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由少数资本家占据,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变现”,另一方面是无限扩大生产,引起周期性经济危机。简言之,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剧烈地爆发了出来,必然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当冲突达到了顶峰时,“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不平等与雇佣劳动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诞生的,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根源也是私有剥削。《宣言》认为,资本不应当是资本家或是剥削阶级个人的财产,理应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财产,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需求而运转。从这一角度出发,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建立公有制,只有确保全体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主体,才能使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稳固的所有制根基。
(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贫穷、实现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宣言》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在摧毁封建社会之后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不足百年时间中创造的生产力,超越过去任何时代开拓的生产力,其诞生虽不光彩但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社会,这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条件。《宣言》强调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废除资产阶级的占有方式,仅仅夺取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将无产阶级革命不断地推向胜利,推动人类社会更加趋近于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曾指出:“在人类发展的一切阶段上,生产极其不发达,以致历史的发展只能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对立之中进行,历史的进步成为了少数特权者的事情。”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所必须的,“仓禀实而知礼节”,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就只是贫穷、贫困的普遍化;而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人类文明将会倒退,人类将会为了生存与利益而争夺充足的物质必需品。一切陈腐肮脏的东西都将死灰复燃,共同富裕终将是痴人说梦;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已有的社会制度将不再足以满足社会现实,一个更符合共同富裕要求的社会制度与秩序(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迫在眉睫。可见,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要的是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长足发展,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更多方面的需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工人的劳动不能带来自我价值实现,仅仅是谋生手段,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将无产者的劳动变为商品,向资本家提供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带有隐蔽的剥削性质。这种劳动无法让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的生活,也与共产主义社会下马克思的描述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背道而驰。马克思在《宣言》里对理想的劳动进行了描述,他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不是空想或者设计几个社会制度就能实现的,它必须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劳作的表现结果。在晚年的研究中,马克思对在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后两个阶段的劳动特点作分析总结:第一阶段是刚从资本主义牢笼中解脱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劳动的权利与义务获得生活来源,该阶段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通过调动劳动者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过渡到第二阶段奠定物质基础;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阶段,人民各展所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其本源性意义复归,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阶段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呈现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综上所述,共产主义劳动不以任何方式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并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四)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未来美好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框架里,因为一切剥削的制度根源的私有制得以消灭、生产力水平与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提高与进步,人们将从日益减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自由支配与自由发展的时间,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必然得到更加全面充分的发展。除了劳动时间,在劳动选择上,共产主义社会也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超越。马克思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原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片面强调生产的效率性,把人变成流水线上精通于单一生产工作与职业类型的人,压抑了人的天性与创造性;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私有制的废除,社会分工被消灭,劳动不再是资本增殖的手段,而是从谋生功能中重新成为人的需要,成为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束缚,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少数人富裕与多数人普遍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会逐渐分化成两个极端,资本家顾着资本积累,劳动者忙着“苟且偷生”。社会不公平的现象随处可见。相较于带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就在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还可以保证他们体力和智力充足、自由的发展。”在这个联合体中,人不再受任何人或事物的压迫与剥削,富裕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生活状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人民观的具体表现。人民至上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践行和发展,也是21世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只有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才会有成为现实的可能。《宣言》一语中的,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与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