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
赏山水之美 品科普之趣
文章字数:1765
    祁门县安凌中心学校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开展研学及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


  “牯牛从天降,峰岔入云中;三十六大峰,七十二小峰;三十六大岔,七十二小岔;处处是老林,湾湾都有宝;只有一湾没见宝,还长满了灵芝草。”这首皖南地区家喻户晓的歌谣,道出了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无尽魅力,独特的风土人情,让这里成为无数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北纬30度线有一条最壮丽的风景带,壮美的大海、纯美的雪山、瑰丽的峡谷、美丽的生物、嵯峨的山岳、绚丽的溶洞,都汇集在这条纬度线上。牯牛降便是这条“项链”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其以雄、奇、险著称,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山岳风光秀美绮丽,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故名牯牛降。
   打造综合型科普基地
  牯牛降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713公顷,景区植被覆盖率高达98%,这里蕴藏着大量的生物种类。据统计,这里有高等植物227科、841属、1693种,生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生态关系协调。
  这里是动植物的乐园,也是天然的生态博物馆。祁门管理总站大院内建设有占地30余亩的珍稀植物园,收集珍稀保护及牯牛降特色植物140余种,其中属于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红豆杉、大别山五针松、银缕梅、长序榆、象鼻兰、中华水韭等30种;站内还建有牯牛降动物标本馆,收集金钱豹、梅花鹿、黑麂、中华穿山甲、白颈长尾雉等动物标本300余份,建有牯牛降沙盘室,摆放牯牛降保护区大沙盘,让参观者对保护区总体布局一览了然。总站还设有科普宣教室,配备科普宣教设备及活动桌椅,以便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制作了牯牛降科普宣传片,并印刷了牯牛降科普宣教小手册和书籍等宣传材料。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负责人李键介绍道:“总体来说,我们管理站致力于打造祁门综合型科普宣教基地,并在科普宣教道路上行稳致远。”
   全方位促进科普工作开展
  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领导高度重视科普宣教工作,制定了多项制度,保障站内科普工作能够走在全省前列;安排专职科普人员从事科普宣教工作,同时安排兼职人员和科普志愿者配合科普宣教活动,确保每次科普活动有安排、见成效、有实效。
  近年来,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积极与周边中小学合作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共有数千人次参加了祁门县“青少年科学夏令营”“快乐成长,科普研学”等科普活动,吸引了多方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5月20日,2023年黄山市“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活动在祁门县举行,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活动现场发布了黄山市13个全球新物种,其中祁门县2个全球新物种:牯牛铁线莲、牯牛石豆兰,均由牯牛降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倪味咏在保护区内发现并命名,让人们对地球物种的多样性有了更新的认识。活动在管理站设立了分会场,近百名小学生在动植物标本馆和珍稀植物园充分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让他们从小树立保护自然、保护地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此外,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积极与各大专院校、安徽省植物理事会等单位联合开展考察研究活动,共同对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中药材资源进行科考和开展固定大样地科研监测,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的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被中国林学会评为“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被黄山市生态环境局评为首批“黄山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等等。“通过持续开展宣传和科普教育,了解保护区的人越来越多,热爱保护区的人越来越多,尊重和敬畏保护区的人越来越多。”李键说道。
  未来,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将把科普教育工作摆在保护区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长远发展的重要事业谋划安排,将继续从科教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和修订保护区相关规章制度,抓好队伍建设,在大力培养现有人才使他们成为科普宣教领域佼佼者的同时,积极引进高等专业人才和吸纳高素质的志愿者,共同建成保护区一流的科普宣教队伍。李键表示:“牯牛降保护区将再接再厉,继续承担时代使命,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打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招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同时奋力推进开展科普活动,力争把牯牛降科普教育基地打造成安徽一流、全国前列的国家级保护区示范宣教基地。”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