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一袋破旧的图书
文章字数:879
  安徽·袁牧
  1983年,十六岁的我破天荒成了全村第一个考上无为师范的人,也成了方圆数里农家孩子励志的榜样。
  记得第一次跨进师范的大门,真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切都那么神奇和令人神往。尤其是随处可见的柔和明亮的灯光,让我心安,也让我想起在农村家中夜晚读书时常常为缺少煤油点灯而犯愁的情景。
  如今,师范给我带来最大的变化是读书条件的改善。坐在师范宽敞的教室里,日光灯一片光亮,置身其中,顿感一股暖流遍布全身。每当夜幕降临,这些淡淡的柔光从教室的窗户中透射出来,如天上的星星,静静地散放着华彩,把学子们的背影映衬得如童话般温馨迷人。
  学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晚上十点整学生宿舍准时熄灯,而且巡查老师会持着手电筒,挨个宿舍查看。我那时看书似乎着了迷,睡不着觉就偷偷爬起来,溜到学校食堂门前的路灯下,拿着书继续苦读。昏黄的灯光虽很微弱,但完全能看清书上的字,我静静地坐在台阶上,一任灯光和星光倾泻在身上,在灵魂深处刻下了永恒的光明。
  学校阅览室是另一处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我就是在这里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和《静静的顿河》《红与黑》等众多古今中外名著;阅读了舒婷、北岛、张贤亮、梁晓声、王安忆、铁凝等一大批当代实力作家作品。小时候想读书没书读,如今好书任我读,我哪能不“报复性”多读书,把过去没有书读的时光弥补回来呢!
  我那时对书的痴迷绝不亚于饥饿的人对一块面包的渴求。记得1986年暑假,师范阅览室需要集中整理图书,图书管理员朱老师邀请我帮忙,我当然十分乐意了。那段时间,每天的工作就是汗流浃背地爬楼搬书、码书,偶尔偷闲时就坐下来看书,整个人几乎泡在书堆里。与书为伍的日子,累并快乐着。
  按照学校规定,是要给予勤工俭学者一点报酬的。我发现整理过后有一大堆不能上架的破旧图书,于是提出折价抵给我,钱是一分不要了。朱老师知道我嗜书如命,满口答应了,我好像淘到宝贝一样连声说“谢谢!”。
  那个异常炎热的夏天,我背了一口袋破旧图书,沿着乡间坎坷不平的小路,足足走了两个小时才赶回了家。正是这一口袋图书,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文学梦想;也正是这一摞垫底的图书,抬高了我的视野,引领我走进知识的殿堂。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