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网友“隔空助力”他人自杀获刑五年
文章字数:1183
“马某在社交软件上发布一条‘定时说说’,说要在某酒店房间内自杀……”2021年12月1日20时,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历城区分局报警中心接到马某同学的报警电话。民警迅速到达现场,经过现场勘查,年轻男子马某在房间内死亡,房间内物品摆放整洁有序,现场无破坏痕迹,财物无丢失情况,排除他杀可能性,初步认定为自杀。
随后,民警对马某随身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发现马某手机中的聊天记录显示,其生前与网络昵称为“何杨”的网友详细交流过“如何自杀”,“何杨”向马某详细讲解自杀方法。经查,“何杨”为外省男子冯某,是马某死亡前一周通过某网络平台结识的网友。
2021年12月,历城公安以冯某涉嫌故意杀人罪进行刑事立案并将其押解归案。
该案与传统故意杀人案的明显区别在于犯罪嫌疑人主要利用网络平台与被害人进行交流。随着侦查工作的深入,案件真相逐渐浮现。2021年11月至12月期间,犯罪嫌疑人冯某在网络论坛上多次搜索自杀、抑郁的相关文章,并主动向留言评论的百余名网友发送诱导性信息。冯某甚至加入多个聊天群组,以“与他人一起自杀”为由,向多个网友介绍、推荐自杀的方法。2021年11月24日,马某在某App上看到了冯某的留言后,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上了冯某。冯某向其发出“一起走”的邀请,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无痛死亡”的方法详细展示给马某。
在频繁的聊天交流中,马某被冯某不停“洗脑”。冯某诱导性的话语,让马某轻生的念头愈发强烈。冯某不仅向马某传授自杀办法,还多次与其视频教授以保证自杀一次性成功。为坚定马某的自杀决心,冯某不断表示自己早已忍受不了煎熬,催促马某“尽快走”,不然自己就要“先行一步”。在冯某不断诱导下,马某决定在宾馆自杀。之后,马某留下遗言“冥想一会儿,准备走了”。随后,马某自杀身亡。马某自杀后,冯某还多次通过聊天软件追问“兄弟,走了吗”,并在互联网上向其他网友炫耀“看,我刚送走的”。
该案中,犯罪嫌疑人冯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教唆、诱导或传统意义上的帮助行为?冯某的行为与马某的死亡结果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何评价相约自杀行为的刑法责任?2022年7月,历城区检察院以冯某涉嫌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今年2月该案一审开庭。开庭审理阶段,辩护人对于检察机关指控的罪名与犯罪事实均有异议,为被告人作无罪辩护。检察官向法庭阐述:被告人冯某以相约自杀为名,主动向被害人推荐、传授自杀方法,发送自杀工具购买链接,提供虚假的自杀成功范例,促使被害人实施了自杀行为。冯某对被害人实施的“隔空助力”基本等同于“面面相授”,产生了实质帮助,反映出其明显具有积极追求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予以帮助的主观故意,且其帮助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具有物理和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今年4月,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冯某有期徒刑5年。冯某对判决结果不服提出上诉。近日,二审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李娜)
随后,民警对马某随身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发现马某手机中的聊天记录显示,其生前与网络昵称为“何杨”的网友详细交流过“如何自杀”,“何杨”向马某详细讲解自杀方法。经查,“何杨”为外省男子冯某,是马某死亡前一周通过某网络平台结识的网友。
2021年12月,历城公安以冯某涉嫌故意杀人罪进行刑事立案并将其押解归案。
该案与传统故意杀人案的明显区别在于犯罪嫌疑人主要利用网络平台与被害人进行交流。随着侦查工作的深入,案件真相逐渐浮现。2021年11月至12月期间,犯罪嫌疑人冯某在网络论坛上多次搜索自杀、抑郁的相关文章,并主动向留言评论的百余名网友发送诱导性信息。冯某甚至加入多个聊天群组,以“与他人一起自杀”为由,向多个网友介绍、推荐自杀的方法。2021年11月24日,马某在某App上看到了冯某的留言后,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上了冯某。冯某向其发出“一起走”的邀请,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无痛死亡”的方法详细展示给马某。
在频繁的聊天交流中,马某被冯某不停“洗脑”。冯某诱导性的话语,让马某轻生的念头愈发强烈。冯某不仅向马某传授自杀办法,还多次与其视频教授以保证自杀一次性成功。为坚定马某的自杀决心,冯某不断表示自己早已忍受不了煎熬,催促马某“尽快走”,不然自己就要“先行一步”。在冯某不断诱导下,马某决定在宾馆自杀。之后,马某留下遗言“冥想一会儿,准备走了”。随后,马某自杀身亡。马某自杀后,冯某还多次通过聊天软件追问“兄弟,走了吗”,并在互联网上向其他网友炫耀“看,我刚送走的”。
该案中,犯罪嫌疑人冯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教唆、诱导或传统意义上的帮助行为?冯某的行为与马某的死亡结果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何评价相约自杀行为的刑法责任?2022年7月,历城区检察院以冯某涉嫌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今年2月该案一审开庭。开庭审理阶段,辩护人对于检察机关指控的罪名与犯罪事实均有异议,为被告人作无罪辩护。检察官向法庭阐述:被告人冯某以相约自杀为名,主动向被害人推荐、传授自杀方法,发送自杀工具购买链接,提供虚假的自杀成功范例,促使被害人实施了自杀行为。冯某对被害人实施的“隔空助力”基本等同于“面面相授”,产生了实质帮助,反映出其明显具有积极追求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予以帮助的主观故意,且其帮助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具有物理和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今年4月,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冯某有期徒刑5年。冯某对判决结果不服提出上诉。近日,二审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