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浅谈如何让新闻语言更加准确鲜明
文章字数:1603
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准确便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基础,信息是整个新闻活动的一根主线,俗话说得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小小的差错,将对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让新闻语言更加准确鲜明呢?
一、精准使用词语。
“选取什么样的词语才能给受众一种真实、准确、科学的认知,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对于限定词的选用,限定词是在名词词组中对名词中心词起特指或类指,以及表示确定数量和非确定数量等限定作用的词类。在新闻中有五个构成新闻信息的必需材料:谁、发生了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以及发生的原因。因此,限定词的使用对新闻语言的准确鲜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此标题中“保持”即是对这一新闻事实的真实报道,同时也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我国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的高水平态势。
其次是对于副词的选用。“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副词分为时间副词、程度副词等,在新闻写作中,很多人都会采用诸如此类的语句:“这个提议很好”“这个提议非常好”“这个提议特别好”等,上述语句同样都是要表达这个提议好,那么到底是多好呢,如果对其作用夸大了或者缩小了,就有失准确,容易让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疑虑。
然后是对形容词的选用。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对于新闻使用形容词来说,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使用,因为那样有悖于客观报道的原则,妨碍了新闻的真实性;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使用形容词能够更加生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通常一个意思可用多种不同的词语表示,如“笑”便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那么,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当事人笑了,这样的一个动作应该怎样加以形容词才能较为准确鲜明地表现呢?笑,是内涵丰富的一种交际手段,“笑”“苦笑”“冷笑”说明了笑和场合对象的关系。可见,为了较为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新闻事实,适当的、恰当的形容词是必要的,同时更是要审慎的。
最后是对于同义词的选用。“同义词大部分都是同中有异 ,而这些细微的差异正是我们学习和使用同义词必须掌握的内容”。随着人类思维不断精细化发展,目前,现代汉语的同义词数量较多,如果能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则能使语言表达显得更加细致、精巧。例如,“先生”“老师”“教师”都指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但是,在新闻写作中,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场合、对象,我们该用哪一个称谓来才能更加准确、鲜明地传递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独特性,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教师”多用于书面语言,“老师”则多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口语,而“先生”则指的是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师……
二、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表述。
诚然,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往往不可能把事情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写出来,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是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衡量创作人新闻写作水平高低的方式,而其中包括很多常用的概括词语,如“一定程度”“或多或少”“中午”“下午”“可能”“也许”“大概”等,诸如此类笼统概括的词语,会使得新闻信息变得模凌两可,甚至模糊不清。
三、表达鲜明的语义内容。
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魔弹论认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受众则是被动的。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显然,这种言论过分夸大了传播效果,忽略了影响受众的种种社会因素。然而,也正是由于种种社会因素,受众对于新闻的分辨能力往往参差不齐,新闻总是会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在新闻报道中用词一定要准确些、再准确些,切忌个人主观倾向,夸张事实。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的准确鲜明性,对于受众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尽量做到精准使用词语、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表述、表达鲜明的语义内容,从而使受众接受到准确鲜明的新闻信息。
(刘小婷)
一、精准使用词语。
“选取什么样的词语才能给受众一种真实、准确、科学的认知,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对于限定词的选用,限定词是在名词词组中对名词中心词起特指或类指,以及表示确定数量和非确定数量等限定作用的词类。在新闻中有五个构成新闻信息的必需材料:谁、发生了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以及发生的原因。因此,限定词的使用对新闻语言的准确鲜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此标题中“保持”即是对这一新闻事实的真实报道,同时也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我国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的高水平态势。
其次是对于副词的选用。“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副词分为时间副词、程度副词等,在新闻写作中,很多人都会采用诸如此类的语句:“这个提议很好”“这个提议非常好”“这个提议特别好”等,上述语句同样都是要表达这个提议好,那么到底是多好呢,如果对其作用夸大了或者缩小了,就有失准确,容易让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疑虑。
然后是对形容词的选用。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对于新闻使用形容词来说,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使用,因为那样有悖于客观报道的原则,妨碍了新闻的真实性;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使用形容词能够更加生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通常一个意思可用多种不同的词语表示,如“笑”便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那么,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当事人笑了,这样的一个动作应该怎样加以形容词才能较为准确鲜明地表现呢?笑,是内涵丰富的一种交际手段,“笑”“苦笑”“冷笑”说明了笑和场合对象的关系。可见,为了较为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新闻事实,适当的、恰当的形容词是必要的,同时更是要审慎的。
最后是对于同义词的选用。“同义词大部分都是同中有异 ,而这些细微的差异正是我们学习和使用同义词必须掌握的内容”。随着人类思维不断精细化发展,目前,现代汉语的同义词数量较多,如果能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则能使语言表达显得更加细致、精巧。例如,“先生”“老师”“教师”都指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但是,在新闻写作中,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场合、对象,我们该用哪一个称谓来才能更加准确、鲜明地传递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独特性,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教师”多用于书面语言,“老师”则多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口语,而“先生”则指的是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师……
二、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表述。
诚然,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往往不可能把事情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写出来,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是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衡量创作人新闻写作水平高低的方式,而其中包括很多常用的概括词语,如“一定程度”“或多或少”“中午”“下午”“可能”“也许”“大概”等,诸如此类笼统概括的词语,会使得新闻信息变得模凌两可,甚至模糊不清。
三、表达鲜明的语义内容。
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魔弹论认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受众则是被动的。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显然,这种言论过分夸大了传播效果,忽略了影响受众的种种社会因素。然而,也正是由于种种社会因素,受众对于新闻的分辨能力往往参差不齐,新闻总是会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在新闻报道中用词一定要准确些、再准确些,切忌个人主观倾向,夸张事实。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的准确鲜明性,对于受众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尽量做到精准使用词语、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表述、表达鲜明的语义内容,从而使受众接受到准确鲜明的新闻信息。
(刘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