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阜南县:“小产业”迸发乡村振兴“大能量”
文章字数:1337
  “灾难无情人有情,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离不开咱们阜南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团结一心。”近日,在阜南县的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伴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记者依次观看了王家坝历次抗洪救灾、复工复产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特别是2020年王家坝闸开闸蓄洪、防汛救灾的纪实影片,深刻感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王家坝精神”。
  为民靠民、自力更生、开拓奋进、党群一心,阜南县才有了今天的安定与富足。阜南县不仅是“王家坝精神”发源地,同样还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试点县、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中国柳编之都。在这片面积18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阜南人民正在用勤劳的双手抵御一切困难,书写新的振兴篇章。
  产业兴,则乡村兴。“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厂区离我家只有十几分钟的距离,每天上下班时间也很自由,一个月能挣三千多块,我感到很满足。”在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这里的员工唐丽向记者说道。这家2015年成立的公司现有职工130多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像唐丽这样的留守妇女。2020年,习总书记来到王家坝镇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考察,给予这里的员工十足的信心,也给予了企业创办人王恒亮前进的动力,“我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为企业谋发展,为员工谋福利,现在我们公司员工平均月收入由原来的两千多元,增加至三千多元,就业人员也增加了四十余位。”如今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每年可生产各类箱包100-200万只,年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远销国外。公司成立的“妇女微家”帮助当地许多女职工解决了工作以及生活中的问题,王恒亮本人也因此获得安徽年度经济人物等荣誉。
  一方水土既能育一方产业,也能养一方群众。离开红亮箱包有限公司,驱车十几公里,行驶在王家坝镇的田间道路上,沿途风光无限,一望无际的池塘上长满了又大又圆的“绿叶”,一片生机勃勃之景。这些“绿叶”对于王家坝镇仁超芡实基地负责人任超来说,可是发家致富的“金叶子”。“我们基地现在流转了520亩土地,目前带动务工50多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成熟的技术让任超成为阜南县的种植大户,“能如此顺利地发展,多亏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每年都会有专家来基地给予我们技术支持,当我们需要水源灌溉的时候,政府也都积极配合,让咱们这些老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任超感慨道。2022年,他创新耕作模式,在芡实收获后种植500亩小麦,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近1000斤,这种芡实、小麦轮作的模式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通过小麦秸秆直接还田还消除了焚烧秸秆隐患,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70年来,王家坝闸口累计16次开闸泄洪,见证了无数阜南儿女防洪抗洪的英勇身姿。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今的阜南县人杰地灵,文化厚重,还有无数个像王恒亮和任超这样的大户为阜南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2022年,阜南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接下来,阜南县将继续以产业兴城,聚焦特色柳木文化、绿色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四大产业,培育壮大循环经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重点打造粮食、蔬菜、畜牧、柳木“四大”百亿特色产业集群,用实际行动将“王家坝精神”传承下去,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丽新图景。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