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暑期研学游火爆这些消费安全需注意
文章字数:1049
  正值暑假,各种研学类活动受到家长追捧。面对市场上名目繁多、鱼龙混杂的研学类活动项目,部分省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发布了暑期研学消费提示。
  专家提醒,消费者要理性看待暑期研学类活动,合理评估自己的消费需求,避免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要尊重孩子意愿,综合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禀赋特质,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孩子的研学活动。在挑选研学项目时,不要把报价档次、线路名气、出国次数等作为参考指标,否则可能助长孩子的虚荣心,不利于价值观塑造。
  同时,研学类活动由于参与人员较多且以中小学生为主,对饮食、出行、组织的安全要求更高。消费者选择研学项目,一定要将孩子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对研学项目全面了解、多方考察。家长要注意查看主办方资质,对安全措施、服务评价、师生配比、专业救援人员配备等信息进行梳理对比,尽量选择经营时间较长、安全措施齐全、信誉好、服务水平高的机构。
  以旅游形式组织研学活动的机构须具备文旅部门颁发的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以校外培训机构形式组织的学科类培训夏令营须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许可。
  专家建议,不要参加无相关许可资质的研学项目,对个人、微信群、车友团自发组织的研学类活动要慎重选择。
  此外,对于“北大清华名校联办”“名校教授讲解”“与科学家面对面”“弯道超车”“提高免疫力体能培训”等各种宣传噱头,消费者切勿盲目轻信。家长要对研学项目宣传内容进行查询辨别,可通过致电学校官方电话等正规渠道核实“名师”身份、专业程度、研学主题,上网查看消费者评价留言,避免参加馆内“放羊”“校门打卡”“游而不研”“只研不游”等存在虚假宣传或货不对板的“伪研学团”。
  消费者签订合同时,一要明确合同签订主体,防止出现研学活动的组织者、承接业务的合作方等几个经营主体相互推卸责任。二要明确研学线路、收费标准、时间日程、食宿条件、出行交通、秩序管理、师资力量、安全保障、安全风险提示、退费办法、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事项。对合同中存在的不公平格式条款要及时指出,并要求修改或删除。三要警惕“未包含费用”等收费陷阱。机构在低廉价格基础上,通过各种名义增加费用,以此变相提高总费用。对过高自费项目要仔细核对消费内容,谨防“挂羊头卖狗肉”的陷阱。四要将双方口头达成的约定和经营者的口头承诺书面写入合同条款中。
  消费者签订合同后要及时索要发票或其他缴费凭证,留存合同、收费单据、微信聊天截图、宣传海报照片和现场视频等。如遇到消费纠纷,可及时与商家协商;如协商不成,可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严薇 刘卜玮)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