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吕蒙正寒窑
文章字数:1272
寿县八公山乡团结村龟山脚下,有一个天然生成的窑洞,据说是北宋宰相吕蒙正未得志时居住的寒窑。
吕蒙正生于944年,卒于1011年,字圣功,北宋初年任三朝宰相。他出生于官宦人家,祖父吕梦奇官至户部侍郎,父亲吕龟图官拜起居郎,叔叔吕龟祥官拜寿州知州。按说这样的人,也算含着金钥匙出生,怎么会与寒窑扯上了关系呢?这还要从他的父亲吕龟图说起。当时,吕蒙正还未成年,父亲娶了多房内眷,吕蒙正母亲刘氏是父亲发妻,理应是糟糠之妻不下堂,但父亲却与刘氏不和,非但如此,他甚至不顾夫妻父子情分,硬是把刘氏和吕蒙正从家里赶了出去。吕蒙正的母亲刘氏,也不简单,她出身于莱州名门望族,生性刚烈。被吕龟图赶出门后,好女不嫁二夫,她发誓不再嫁人,按照今天的话说,母子二人相当励志,她带着儿子,依靠双手的供养,为大宋培养了一名良相。
离开河南,母子非常穷困窘迫,他们打算投亲奔友。这期间,母子颠沛流离,到过很多地方。民间有许多关于吕蒙正的传说,因为吕蒙正和大宋名官寇准同期高中,许多故事围绕着他俩进行。没有板脸正史的顾虑,民间的演绎特别动人。在寿县一带,有推剧、庐剧等地方小戏把吕蒙正和寇准赶考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千年不衰。吕蒙正住寒窑,为解决生计,在街头卖画卖字,跑寺庙赶斋。后来被员外小姐抛下的婚球砸中,员外嫌贫爱富,为了阻止女儿,跑到寒窑,捣了吕蒙正唯一小锅的底。可小姐一眼千年,不离不弃,不怕抛家清除,追随吕蒙正。吕蒙正得蒙寇准捐助,二人一起赴京赶考一举高中,寒窑出了高士。老泰山托寇准道出自己砸锅的深意,乃是为了激将贤人发挥潜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典故自此流传。
在八公山龟山南坡的吕蒙正寒窑,由两块天然的巨石组成,虽然遭到破坏,寒窑里存在的半球体空间,可看出最初全穹顶的造型。母子流落到此,天见犹怜,安排石窑容留这对母子居住吧。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据说,一天夜晚,风雨大作,天气寒冷,吕蒙正头枕着瓜瓢,脚蹬着灰烬取暖,心里却惦记着天下那些无家可归的芸芸众生,随口赋诗一首:脚蹬清灰头枕瓢,天下穷人怎么熬?有朝一日我拜相,人人有屋住且牢。可见吕蒙正贫贱不移的格局和情怀。吕蒙正母子在寒窑生活到第八个年头时,吕蒙正的二叔吕龟祥到寿州任知府,吕龟祥经过多方打探,得知嫂侄境况,想方设法多方关照,都被吕蒙正的母亲拒绝了,依然住在古城北郊的山洞。公元977年,在叔叔的资助下,吕蒙正一路北上,高中状元,开启了他为相三朝的亨通仕途。在吕蒙正的影响下,吕氏一门旺族把持大宋七朝,三人官拜为相,三十多人在朝庭任官。
做官后,吕蒙正不计前嫌,迎接父母同住,对他们侍奉得非常周到,让父亲吕龟图颐养天年,直到他死去,完善了人子当尽的本分。
早年的经历让吕蒙正尝尽世态炎凉,后来的荣华富贵也没有让吕蒙正忘乎所以。他写下了千年传颂的《寒窑赋》,启发后人,反映人之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牵连,表达人应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思想。正是八公山中的寒窑经历,养育了吕蒙正的灵气和格局。吕蒙正身上先贤的精神和气质,是每一个时代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风中的寒窑,不能被遗忘,乃要被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和传扬。
(李振秀)
吕蒙正生于944年,卒于1011年,字圣功,北宋初年任三朝宰相。他出生于官宦人家,祖父吕梦奇官至户部侍郎,父亲吕龟图官拜起居郎,叔叔吕龟祥官拜寿州知州。按说这样的人,也算含着金钥匙出生,怎么会与寒窑扯上了关系呢?这还要从他的父亲吕龟图说起。当时,吕蒙正还未成年,父亲娶了多房内眷,吕蒙正母亲刘氏是父亲发妻,理应是糟糠之妻不下堂,但父亲却与刘氏不和,非但如此,他甚至不顾夫妻父子情分,硬是把刘氏和吕蒙正从家里赶了出去。吕蒙正的母亲刘氏,也不简单,她出身于莱州名门望族,生性刚烈。被吕龟图赶出门后,好女不嫁二夫,她发誓不再嫁人,按照今天的话说,母子二人相当励志,她带着儿子,依靠双手的供养,为大宋培养了一名良相。
离开河南,母子非常穷困窘迫,他们打算投亲奔友。这期间,母子颠沛流离,到过很多地方。民间有许多关于吕蒙正的传说,因为吕蒙正和大宋名官寇准同期高中,许多故事围绕着他俩进行。没有板脸正史的顾虑,民间的演绎特别动人。在寿县一带,有推剧、庐剧等地方小戏把吕蒙正和寇准赶考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千年不衰。吕蒙正住寒窑,为解决生计,在街头卖画卖字,跑寺庙赶斋。后来被员外小姐抛下的婚球砸中,员外嫌贫爱富,为了阻止女儿,跑到寒窑,捣了吕蒙正唯一小锅的底。可小姐一眼千年,不离不弃,不怕抛家清除,追随吕蒙正。吕蒙正得蒙寇准捐助,二人一起赴京赶考一举高中,寒窑出了高士。老泰山托寇准道出自己砸锅的深意,乃是为了激将贤人发挥潜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典故自此流传。
在八公山龟山南坡的吕蒙正寒窑,由两块天然的巨石组成,虽然遭到破坏,寒窑里存在的半球体空间,可看出最初全穹顶的造型。母子流落到此,天见犹怜,安排石窑容留这对母子居住吧。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据说,一天夜晚,风雨大作,天气寒冷,吕蒙正头枕着瓜瓢,脚蹬着灰烬取暖,心里却惦记着天下那些无家可归的芸芸众生,随口赋诗一首:脚蹬清灰头枕瓢,天下穷人怎么熬?有朝一日我拜相,人人有屋住且牢。可见吕蒙正贫贱不移的格局和情怀。吕蒙正母子在寒窑生活到第八个年头时,吕蒙正的二叔吕龟祥到寿州任知府,吕龟祥经过多方打探,得知嫂侄境况,想方设法多方关照,都被吕蒙正的母亲拒绝了,依然住在古城北郊的山洞。公元977年,在叔叔的资助下,吕蒙正一路北上,高中状元,开启了他为相三朝的亨通仕途。在吕蒙正的影响下,吕氏一门旺族把持大宋七朝,三人官拜为相,三十多人在朝庭任官。
做官后,吕蒙正不计前嫌,迎接父母同住,对他们侍奉得非常周到,让父亲吕龟图颐养天年,直到他死去,完善了人子当尽的本分。
早年的经历让吕蒙正尝尽世态炎凉,后来的荣华富贵也没有让吕蒙正忘乎所以。他写下了千年传颂的《寒窑赋》,启发后人,反映人之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牵连,表达人应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思想。正是八公山中的寒窑经历,养育了吕蒙正的灵气和格局。吕蒙正身上先贤的精神和气质,是每一个时代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风中的寒窑,不能被遗忘,乃要被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和传扬。
(李振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