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宛晓春:用行动诠释茶者匠心
文章字数:1665
    在茶园里工作的宛晓春。


  宛晓春,我国茶学学科领军人才,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从业四十年以来,为安徽乃至全国茶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大大提升了中国茶的国际影响力。他率先绘制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图谱,创制绿茶自动化加工、数字化品控技术与装备,挖掘黄茶健康功效和品质形成机理,创建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9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在PNAS等发表高质量论文270余篇,被引1万余次,H指数56(全球茶学领域第一);制订ISO标准3项、国家标准5项;主编教材和专著4部,获国家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功(1999)。他提出建言并被安徽省政府采纳,牵头实施《安徽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使全省茶产业农业产值和亩均收益分别提高了3.5倍和2.5倍;近十年研究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和健康功效,推广黄茶加工技术使全国黄茶产量提高3倍,产值提高5倍,特别是为大别山老区茶农每亩茶园年增收2500元左右,有力促进了夏秋茶资源利用和革命老区脱贫,获202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深耕一线茶学研究的坚守者
  1978年,18岁的宛晓春走进安徽农学院,尽管当时中国茶已经享誉世界,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热爱,但是国际茶学研究的主流仍以日本、美国、德国等国为主,这坚定了他坚持为我国茶学研究作出贡献的决心。
  2008年起,宛晓春定了一个“小目标”:一定要突破茶树生物学的重大基本科学问题,解析茶树的基因组,用准确的数据证实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这项科学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他觉得,这件事情无论多难,也一定要做,“这是我们这一代茶人的‘责任担当’,也是我的‘历史使命’”。
  就这样,宛晓春和团队成员们开始了“攻关之路”。2018年,宛晓春和团队绘制了茶树的基因组图谱,这个重大科学突破就像是给所有茶学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书,不仅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科研团队在这个基础上连续取得了茶树生物学、茶树次生代谢、茶树进化等各个方向的突破,而且给全世界茶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指引。同时进一步支持了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学说。宛晓春庆幸,十年时间他和团队一起坚持下来了,“守”来了这个振奋人心的“茶树基因组图谱”。
   矢志创新精进技艺的先行者
  我国传统的茶叶加工主要依赖于手工和单机,这种生产模式难以保障大规模茶叶生产的品质稳定。此外,2000年以来,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宛晓春意识到“要提升茶产业,必须要实现茶叶加工的现代化”。当时,大宗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和装备落后、效率低,难以实现清洁化和标准化生产,宛晓春抓住这个困扰全国茶业界的难题,申报获批了农业部948项目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率领团队联合国内茶叶机械制造、茶叶生产等企业,集中攻关茶叶加工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2005年底,这一课题终于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炒清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宣告问世,随后,黄山毛峰、滴水香等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相继投产,六安瓜片等扁形茶造型烘干关键设备也研建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茶叶加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制定标准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推动者
  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和仲裁的重要依据,也是彰显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标志。2010年起,宛晓春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参加ISO会议,带领中国茶叶科研人员,积极推动茶叶分类等国际标准的设立,首次将中国茶叶的分类标准体系上升为国际标准,有力推动了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成为国际规范,使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制定领域拥有了话语权。此外,宛晓春还创建以品质成分为关键判别因子的茶叶化学分类新理论,突破了茶叶传统分类依靠加工方法的局限,提出了茶叶分类的量化标准,制定了国家标准《茶叶化学分类方法》。
  扎根于茶学研究的第一线,宛晓春通过科技的力量,为茶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他身上所体现的,是择一业、谋一事、终一生的职业精神,是职业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优秀品质。宛晓春将继续用心诠释茶香四溢的人生,为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