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为何三伏天这么热
文章字数:1573

  当我们还在感慨前段时间暴雨连连的天气时,殊不知我们在7月11日正式进入2023年的三伏天。那么,“三伏”的说法缘何而来?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段时间如此炎热?
   三伏是什么
  三伏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有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三伏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那么,“庚日”又指的是什么呢?我国从古至今流行一种“干支纪日法”,即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因天干的数字有10个,因此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
  在今年,初伏始于7月11日,中伏始于7月21日,末伏始于8月10日,三伏天气于8月19日结束。
   三伏中哪“伏”最热
  三伏中最热的时期需要具体到某一年或某一地区,最高温度是出现在头伏、二伏还是末伏,或是立秋末伏后会不会出现“秋老虎”等,这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系统。
  通常情况下,我们经历的最热的时期主要是在头伏和中伏,但东南沿海和岛屿地区中最热的时期大多是在末伏。云南最热的时期是雨季前的5月,在入伏前两个月;重庆、四川等地由于处于四川盆地的缘故,三伏所带来的高温持续时间会更久。而到了我国南沙群岛地区,三伏反而是全年两个最凉季节之一。即使是中伏时期最热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末伏后的8月中下旬,也会偶尔出现被称为“秋老虎”的连续高温天气。
  太阳带来的独特气候
  众所周知,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自转和公转,且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存在一定的倾斜角。正是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旋转规律,地球上才有了昼夜和四季。太阳是地球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二十四节气正是由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来确定的。
  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直射在赤道线上。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北半球为夏季。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少,北半球为冬季。从本质上来讲,地球的气温反映着太阳辐射能量的规律。所以,夏季与秋季之间,身处北半球的我们自然是难逃太阳的“手掌心”。
  气流使热量累积
  除了太阳,还有另一个让三伏天格外炎热的帮手——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出现在南北两半球副热带地区。在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缓慢向北移动。
  被它笼罩的地区会受下沉气流的控制,天空中不会出现很多云彩,导致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急剧上升,气温也随之上升。然而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地区,一些偏南方向的气流把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吹到我国大陆,为降雨提供水汽,地表湿度增大后,散发的热量会减少。这样,在吸热增多、散热减少的情况下,地表热量不断累积,出现一天比一天热的情况。
  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这也是为什么夏至虽然是太阳高度角最高的时节,却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的原因——积累的热量还未达到高峰。
  健康过三伏
  虽然三伏天容易引起我们的不适,但它也是一个正常的气候现象,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迎接它、应对它,趋利除害,尽可能减少它的不良影响。
  首先,高温天减少露天作业,加强防暑劳保措施,预防中暑,不要贪凉。如果需要外出活动,尽可能避免午后阳光最炙热的时间段。如果没办法避免,一定要做好对应的措施,避免中暑情况的发生。我们也不能整天待在空调房内不外出,进行适当的运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选择早、晚两个时间段外出运动。
  其次,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少吃冷饮。总之,只要积极正确应对,我们都可以健康平安地度过三伏。 (魏欣)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