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以绿色创优为突破口 带动当地群众致富
文章字数:1887




走进枞阳县汤沟镇南旺村,一排排蔬菜大棚好似一串串银白的珍珠,镶嵌在盈盈绿色中,格外醒目。棚内的豆角、毛豆这些时令蔬菜长势喜人,绿意盎然。这里是枞阳县交明家庭农场种养殖基地,也是刘国满蔬菜种植科普示范基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并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各地涌现出一批农村创业带头人,刘国满就是其中一员,他创办的枞阳县交明家庭农场,主要经营水稻、蔬菜种植、销售;农作物加工;家禽养殖以养鸭为主。该农场现已初具规模,带动了周边困难户走上致富之路。
回乡创业 勤勉走上致富路
刘国满,这位同村人眼中的“小老板”,个子虽然不高,但做起事来有板有眼,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一股打心底里的诚恳和朴实。在外打拼近30年,刘国满做过瓦工、做过鞋匠,也做过不锈钢门窗生意,虽凭借踏实肯干的精神打拼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他依然心系家乡,希望在广袤的乡村大地,用勤劳的汗水浇灌着自己奋斗的梦想,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发展壮大村集体产业、带动家乡产业振兴,怀揣着造福乡梓的愿望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2015年,恰逢蔬菜市场紧俏,刘国满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回乡从事蔬菜大棚生意。说干就干,趁着春节大部分人回乡过节,刘国满挨家挨户登门拜访,表达自己想集中承包各家田地,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的想法。原本还有些顾虑的他,没想到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支持,这让从没种过菜的刘国满吃了颗定心丸。同年4月,他协调租赁了100多户村民的160余亩自留地,并以每亩每年600元的承包金签订了承包合同。紧接着,他以成片良田为中心,利用机械进行土地平整与复垦,建成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将荒田和低洼地带开垦成小塘,养殖小龙虾、螃蟹等水产品。
创业初期,难免会遇到困难,但刘国满凭着一股韧劲坚持了下来。为了弥补自己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不足,他主动参加各类农业培训,钻研农业专业知识,并多次到汤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请教专家,邀请专家来基地进行指导,建立了农机与基地、农户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学习了新的知识,有了科学种植的方法,刘国满在改进管理模式之后,又根据市场规律琢磨出一种创新的农产品上市方式。“像蔬菜,我们种的蔬菜都是反季节的,人家没有我们有,人家有的我们就不种了。”蔬菜种植产业搞得风生水起,脑袋灵活的刘国满又瞅准时机,他承包了五十多亩水塘,养起了小龙虾和螃蟹等水产经济动物,并利用基地间的空隙地带饲养一万只大麻鸭,构筑起了一个立体综合的种养殖模式。
2018年,他创建的“枞阳县交明家庭农场”正式挂牌经营,并被评为“铜陵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场通过采取“基地+农户”的立体综合种养殖生产模式,建成了20多亩蔬菜大棚和40余亩水塘,还利用基地田间地头饲养青头鸭和大白鹅,形成良性循环格局。
技术帮扶 自我“造血”利长远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为帮助同村困难户脱贫增收,刘国满长期雇佣刘国付等5名困难户在基地务工,“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100块钱,而且还能学到不少种养殖技术,让我在学习相关技术的同时,还能增加自己的收入,感觉挺好的。”刘国付说道。
2018年,刘国满建起蛋鸭养殖场,正当他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损失惨重。鸭蛋和鸭子卖不出去,那一年亏损大概四十几万,“当时我心里非常难过,但之后疫情缓解,我又贷了点款,把养殖慢慢搞起来了。”
凭着一股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刘国满不仅挺了过来,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还吸纳了村里近十名村民来这里务工,帮助他们增收。与此同时,他还无偿将养鸭技术分享给周边群众,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汤沟镇南旺村养殖户桂平说:“先前看他养鸭挺好的,我们也想着跟他干,刘总都是很细心地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养殖,以前我们也没搞过,主要还是靠他来指导,后来我们渐渐地也上手了,每年的效益都挺不错。”“只要能把根深扎在这片养育我的土地上,只要能继续干自己热爱的农技事业,只要能为大家过得好一点尽一份力,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刘国满说。
在刘国满的辛勤劳作下,他的种养殖基地成为了“铜陵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他本人也因为扎实苦干、成绩突出,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2019年、2020年,刘国满先后拿出15万元,用来修建通往基地的道路,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为村里的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省、市级劳模,刘国满发挥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展现劳模风采。目前,他正筹划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形成大棚蔬菜种植、家禽饲养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立体生产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发展现代化农业。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