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咳出你芳草一样的名字
文章字数:1346
李汉超
爱情是文学的母题与源头,从《诗经》的“关关睢鸠”开始源远流长。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位文人骚客没有吟咏过爱情,也没有哪一位凡夫俗子不向往爱情。当笔者在微信朋友圈里读到女诗人萦之《当我病了》一诗时,眉头一扬,眼前一亮,不禁为之拍案叫绝:“当我病了,去找你/你不能拒收/不要转科,不要转院/也无需会诊/你视诊,最好看我的眼睛/触诊,就握握我的手吧/如果听,就请告诉我/此刻你听到的,我的心跳/或是把把我的脉搏/看看我舌上安静的语言/问我,吃的怎么样/睡得安稳否/如果你用抗生素疗我,也行/最好,开一堆芬芳的草药/杏仁、紫苏、防风、细辛、款冬/三副药煎完,我会咳出/你芳草一样的名字 ”(选自中国诗歌网)。这首诗共有十六行,分为四节,每节四行,结构匀称,语言澄澈,情感率真,气息馥郁。诗人在感情抒发与语言表达之间努力寻求一种创新的平衡,既不使人一头雾水,又不让人一览无余;既具有人间烟火味,又富有诗歌现代性,可以说是一首诗歌现实性与现代性结合的不可多得的精妙之作。再三品味,似有三“妙”:
一妙设“病”。严格来说,坠入爱河的人都是“病人”,尤其是单相思,不然怎么会有“相思病”之说呢?题目的信息有两条:一是患了啥病,二是找谁治病。当然这里的“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之病,而是爱情意义上的相思之病。在诗里,诗人为解爱情之困而精心设置了一场相思之“病”,“病”得莫名其妙,“病”得情有独钟,“病”得可爱可怜,并为这种“病”的医治提前预设了前提。诗人将医疗过程中面对疑难杂症的处置过程顺手移置于诗中,这既是一种情感信任,更是一种感情酝酿,为诗意推进定调与开源。
二妙求“医”。俗话说有病求医,但“我”的病无需专家无需权威,诗人运用假设和选择句式,增强了诗意的回旋和情感的激荡。这哪里是在看病,分明是一个相思的智慧女性,在引导一位尚未开窍的憨态男子触摸爱情的琴弦,然后弹奏出美妙的琴瑟之音。
三妙开“药”。“病”看准了,还需开“药”。开什么“药”呢?“用抗生素疗我,也行”,但这不是“最好”的;最好用中药,“开一堆芬芳的草药”,药效不容置疑。等到痊愈的那一天,“我会咳出/你芳草一样的名字”。这最后一句精彩极了,既是情不自禁、顺理成章,更是爱的呼唤、爱的回应,两情相悦,必能相知相拥。这是相思之苦、相思之痛骤然释怀的无比喜悦,更是美好爱情被瞬间点燃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在貌似“寻医问药”中,实现“病”与爱的转换与互通,也使读者在阅读欣赏中,获得情与理的融合与提升。看似请“你”治病,其实自己的病自己知道该怎么医治。“你”是“我”心中的白马王子,但“你”并未出现,都是诗人假想出来的,其憨态可掬,也更为可爱。从日常生活出发,以实写虚,以事传情,这是其诗的现实性体现;而一改传统女性在爱情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大胆而睿智地追求爱情,正是本诗的现代性抒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谓浑然一体,妙趣横生,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修辞立其诚,写诗也要讲真话,抒真情。萦之的诗歌,都是贴着自己的生命写,生命是什么样的状态,诗就是什么样的。她说:“诗仿佛是我雇佣的史官,一直跟着我,我在前面走,他在后面录下脚印和身影。我用诗呈现的生命状态都是我体验到的真实,是非虚构的,非虚构的含义应该是真诚,它的对立面不是虚构,而是虚伪。”写诗作文能达到这种境界,我真的为她庆幸。
爱情是文学的母题与源头,从《诗经》的“关关睢鸠”开始源远流长。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位文人骚客没有吟咏过爱情,也没有哪一位凡夫俗子不向往爱情。当笔者在微信朋友圈里读到女诗人萦之《当我病了》一诗时,眉头一扬,眼前一亮,不禁为之拍案叫绝:“当我病了,去找你/你不能拒收/不要转科,不要转院/也无需会诊/你视诊,最好看我的眼睛/触诊,就握握我的手吧/如果听,就请告诉我/此刻你听到的,我的心跳/或是把把我的脉搏/看看我舌上安静的语言/问我,吃的怎么样/睡得安稳否/如果你用抗生素疗我,也行/最好,开一堆芬芳的草药/杏仁、紫苏、防风、细辛、款冬/三副药煎完,我会咳出/你芳草一样的名字 ”(选自中国诗歌网)。这首诗共有十六行,分为四节,每节四行,结构匀称,语言澄澈,情感率真,气息馥郁。诗人在感情抒发与语言表达之间努力寻求一种创新的平衡,既不使人一头雾水,又不让人一览无余;既具有人间烟火味,又富有诗歌现代性,可以说是一首诗歌现实性与现代性结合的不可多得的精妙之作。再三品味,似有三“妙”:
一妙设“病”。严格来说,坠入爱河的人都是“病人”,尤其是单相思,不然怎么会有“相思病”之说呢?题目的信息有两条:一是患了啥病,二是找谁治病。当然这里的“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之病,而是爱情意义上的相思之病。在诗里,诗人为解爱情之困而精心设置了一场相思之“病”,“病”得莫名其妙,“病”得情有独钟,“病”得可爱可怜,并为这种“病”的医治提前预设了前提。诗人将医疗过程中面对疑难杂症的处置过程顺手移置于诗中,这既是一种情感信任,更是一种感情酝酿,为诗意推进定调与开源。
二妙求“医”。俗话说有病求医,但“我”的病无需专家无需权威,诗人运用假设和选择句式,增强了诗意的回旋和情感的激荡。这哪里是在看病,分明是一个相思的智慧女性,在引导一位尚未开窍的憨态男子触摸爱情的琴弦,然后弹奏出美妙的琴瑟之音。
三妙开“药”。“病”看准了,还需开“药”。开什么“药”呢?“用抗生素疗我,也行”,但这不是“最好”的;最好用中药,“开一堆芬芳的草药”,药效不容置疑。等到痊愈的那一天,“我会咳出/你芳草一样的名字”。这最后一句精彩极了,既是情不自禁、顺理成章,更是爱的呼唤、爱的回应,两情相悦,必能相知相拥。这是相思之苦、相思之痛骤然释怀的无比喜悦,更是美好爱情被瞬间点燃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在貌似“寻医问药”中,实现“病”与爱的转换与互通,也使读者在阅读欣赏中,获得情与理的融合与提升。看似请“你”治病,其实自己的病自己知道该怎么医治。“你”是“我”心中的白马王子,但“你”并未出现,都是诗人假想出来的,其憨态可掬,也更为可爱。从日常生活出发,以实写虚,以事传情,这是其诗的现实性体现;而一改传统女性在爱情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大胆而睿智地追求爱情,正是本诗的现代性抒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谓浑然一体,妙趣横生,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修辞立其诚,写诗也要讲真话,抒真情。萦之的诗歌,都是贴着自己的生命写,生命是什么样的状态,诗就是什么样的。她说:“诗仿佛是我雇佣的史官,一直跟着我,我在前面走,他在后面录下脚印和身影。我用诗呈现的生命状态都是我体验到的真实,是非虚构的,非虚构的含义应该是真诚,它的对立面不是虚构,而是虚伪。”写诗作文能达到这种境界,我真的为她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