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2023年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文章字数:2721
  安徽气象博物馆:

  扬先哲之慧 传承科学精神

    安徽气象博物馆。


  农耕生活与气象息息相关。古往今来,我省有许多知名气象学家,他们奉献着汗水和心血为我国气象科学进步贡献重要力量。作为宣扬和传播气象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安徽气象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科普资源,发挥自身特色,多措并举,创新布展形式,筑牢科教根基,生动再现老一辈气象学家的精神风采,深刻展现他们光辉闪耀的科学家精神。
  内容丰富
  “沉浸式”布展有特色

  安徽气象博物馆位于芜湖市,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是安徽省唯一的气象行业博物馆,也是安徽省内集中展示气象科学家投身科研、报效祖国和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馆内特设了安徽气象名人、解放区气象事业、安徽气象科技成就等展区,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安徽气象名人展区。凭借着丰富的科普内容以及创新的科教形式,今年5月,安徽气象博物馆成功入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为安徽省气象部门唯一入选单位,也是芜湖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在安徽气象名人展区,最引人注目的是运用芜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的名人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在展区背景墙上,安徽籍近现代气象学家宛敏渭、卢鋈、王彬华、叶笃正、束家鑫、章基嘉等人的画像以铁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同时,馆内依托实物资料,生动详实地呈现了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气象训练队——清凉山气象训练队和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的艰难建立和在逆境中发展的故事,讲述了第一批气象工作者和老一辈气象科学家们,为新中国的气象事业挥洒血汗、奉献青春的感人故事。游客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既能学习气象知识,又可以进一步了解前辈科学家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夯基固本
  高质量科普有成效

  有新意的科教活动是安徽气象博物馆人气旺盛的重要原因。面向周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安徽气象博物馆先后开展了“世纪风云——安徽气象事业百年回顾展”“先哲之慧,安徽历史上的气象成就”“宛敏渭专题研究”等以宣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活动。自开馆以来,无数省内外游客纷纷走进安徽气象博物馆,在这里回顾历史,感受时代变迁,传承气象文化,激发奋进力量。
  如果说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底气,那么拥有专业的科普团队就是实力。作为全国气象系统为数不多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安徽气象博物馆为树立好科学家 精 神“火炬”,建设了一支定期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工作的专兼职队伍,这支队伍以专家联盟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人才优势和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依托安徽气象博物馆,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旨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逐步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打造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实训地、科技工作者国情研修的教学点、青少年爱国主义和科学教育的第二课堂,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讲好科学家爱国创新的奋斗故事,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坚定人才培养自信、坚定爱国情怀,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普教育基地是拓展科学见闻的重要科学文化阵地。未来,安徽气象博物馆将全面推动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致敬“最美追光者”科研科教“两不误”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环厅外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国家计委于1983年4月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建有我国第一个专用同步辐射装置,也是国内首次依托高校建设的大科学工程。自建立以来,无数先辈科学家在艰难困苦中披荆斩棘,在波涛汹涌中挂帆航行,在同步辐射领域书写下卓越篇章,为祖国科技进步贡献杰出力量。如今,这里不仅是相关科研人员开展技术研究的主阵地,同时还是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力量的重要场所和平台。
   凝练科学家精神
  筑牢科教根基

  同步光源是一种“神奇之光”,是探索前沿科学的“眼睛”。为抢占这一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何多慧院士为代表的“追光者”们,勇担使命,迎难而上,他们立志以科教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奉献、卓越”的奋斗精神是中国科大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将这一精神传承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铭记几代“追光者”的光辉事迹,该实验室拓展自身资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设立“追光”展厅,厅内展出了许多实物展品,包括1983年中国科学院应用加速器讨论会全体合影、合肥光源运行实验记录本等珍贵实物与图像资料。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生动地展现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信念和情怀,同时也让参观者们更加深刻地从这些伟人身上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此外,在实验室楼道长廊内还专门设有展板,展现了严济慈、钱临照、赵忠尧、谢家麟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何多慧、裴元吉、冯兰林等第一代“追光者”建设合肥光源的历史故事,意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充分发挥科技资源
  创新科教途径

  科技是国之重器,它锋芒毕露尽显国威。作为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常年为国内外用户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稳运行的同步辐射机时、开展相关领域技术研究以外,还聚力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科教活动,宣扬科学家精神。
  该实验室以合肥光源大科学装置为核心基地,充分发挥“活态博物馆”教育功能,在接待用户开展科学实验研究的同时,对公众开放,并进行科学家精神宣传。邀请何多慧、裴元吉等科学家讲“家风”,举办特色纪念活动(清明扫祭科学家雕塑、传承沙龙),设立“王淦昌大讲堂”,开展课程思政、社会实践、主题研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科学家精神教育与大科学装置精神有效融合。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首批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实验室。近年来,该实验室不断夯基固本,在科教育人上下足功夫,除了完善科普展厅建设以外,还配有专(兼)职讲解员12人,学生志愿讲解团常驻讲解员35人。除了每年的科技开放周以外,实验室常年为校内外团体提供中英文讲解服务,让参观者与大科学装置零距离面对面接触,并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与线上直播联动的方式,讲好、讲足、讲透科学知识,全方面宣扬科学家精神。目前,每年接待海内外高校、各地政府、大型企业、中小学等访客近两万人。
  秉承着科技强国的初心和使命,国家辐射同步实验室在同步辐射光源领域屡创佳绩实现飞跃进步,近年来,在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同时,又喜获省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荣誉称号。接下来,实验室将继续在科研领域攻坚克难,筑梦未来;在科教领域深刻领悟科学家精神教育内涵,为培育壮大未来科技人才队伍贡献强大力量。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