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
文章字数:2993
吴志浩:怀赤诚之心以从医报国

“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一个科技工作者,只有置身于祖国的怀抱,只有奋进于新时代,才能蓬勃发展,才能进取创新。”翻开皖南医学院研究员吴志浩的留学履历,德国、美国、意大利……身为一名医学科研人员,他肩披日月,攻关克难,脚步踏遍世界各地,始终胸怀报国之志,面向国家重点医学难题,立足当前,深刻把握肿瘤微环境发展的新动向,将热血和青春抛洒在家乡的热土,以实干担起科研人的责任和使命。
潜心研究创佳绩
只要心有所向,路并不远。从1992年至今,吴志浩已经在科研领域深耕数十载,丰富的留学经历让他开阔了视野,也带给了他众多的荣誉。“既然家乡人民养育了我,我必须把学到的知识回馈给家乡,不是钱财与前途的事,是我想实现个人价值的动力一直在督促着我。”在回国发展和享受生活两者之间他仍毅然决然地选择前者。
2007年吴志浩作为二类引进人才被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引进回国,2015年被引进皖南医学院。归国后的吴志浩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熟悉的医疗卫生健康科技领域,面向国家需求,带领团队不断精进专业知识,寻求科研突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行业公益专项分课题和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30篇。同时,作为编委编撰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近年来,他着重研究肿瘤微环境对肺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通过大量实验和推理论证,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荣获2022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孜孜育人勇担当
在科技飞速进步,知识高速增长的时代环境下,吴志浩敏锐地察觉到传统医学本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工作者的要求。为此他勇担育人重任,依托肿瘤微环境研究室,深化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于2016年牵头成立了“精准医学”科研兴趣小组,制定了本科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的发展规划和方案,致力于皖南医学院新型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打破本科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只能充当“助手”这一局限思维,以创新的“主人公”式培养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以“研究型本科生”为培养目标,训练“新生代”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精神,鼓励他们以科学研究主人公的身份独立完成从课题设计到项目管理的科学研究工作。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吴志浩牢记自身初心和使命,倾力培养“精准医学”科研兴趣小组学生,全年无休,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科研、学习、生活和心理。自“精准医学”科研兴趣小组成立以来,小组业绩突出、成果显著,本科生团队成员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科学研究上也是收获颇丰。他的学生中,有的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5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6篇;有的获“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计27项,获批“皖南医学院大学生科研资助金”项目15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安徽省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互联网+竞赛”安徽省二等奖1项;获“基础医学创新研究论坛”东部赛区三等奖2项,东部赛区优秀奖1项。。
在科研工作中,吴志浩虚心学习,为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的未来发展尽心竭力,为解决临床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教学工作中,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带领学生认真研读先进领域最新文献,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树立良好的科研精神,为学生做好表率。“理想常成于坚忍,奋斗书写人生华章。”谈及未来,吴志浩满怀志向,坚定脚步,为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贡献力量,为家乡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余彦:突破核心科技展现巾帼力量

“科技创新绝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更是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和美好的生活,这是科研人员的使命。”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学教授余彦常挂在嘴边的话。愿景在变为现实前从未有坦途,但她却从未惧怕,二十余载的科研生涯中,她辗转美国、德国多地求学深造,她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保持着探索精神,带着沉稳、平和的心态,向着心中的目标全力以赴。
勇攀科技高峰突破技术瓶颈
余彦成长于一个教师家庭,幼时,母亲就教育她要拥有远大的理想。从那时起,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余彦的心里。“化学改变世界”,余彦在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应用化学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余彦接触了材料化学领域。她发现,先进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在工程、信息、新能源等各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然而,我国在先进材料发展上存在“卡脖子”的基础性难题。“期待在这个关键领域能发挥特长、贡献绵薄之力”的雄心,让余彦决心致力于材料化学领域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民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和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巨大需求,锂离子电池,因其在能量密度方面的优势,已经被普遍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中。但是,锂离子电池所需的钴、锂元素稀缺,价格高昂。而且我国锂资源非常有限,面临原料卡脖子的问题。所以如何解决能源安全,并且降低二次电池的制造成本,是研究者们面临的难题。多年来,余彦带领团队,聚焦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器件的研究,突破钠离子电池技术瓶颈。重点针对钠离子电池倍率性能差(电子电导低)和循环寿命短(正极和负极稳定性差)等难题提出了微纳结构设计、表/界面和组分调控等三位一体的协同调控策略,发展了可控普适合成的新方法,揭示了钠快离子导体电极材料“离子、电子、电荷传输协同增强”的机制,建立了普适性材料设计筛选策略,研发了系列高性能钠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
为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破科研与成果转化壁垒。目前,余彦带领团队已与同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国科大-同兴环保储能电池材料及器件联合实验室”,研发出了多款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产品,为推动储能电池的产业化发展,服务人民生活贡献强大科技力量。
勇担科研使命孜孜不倦育人
“成功不是偶然的,必须经过艰辛地努力才能获得,勤奋、专注和顽强是科研‘行囊’中必不可少的装备”。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在科研一线,始终能看到余彦的身影。近年来,她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引用35000余次,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40余次。凭借亮眼的成绩,2018年,余彦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并于2022年成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又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科技青年奖、美团青山科技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众多名誉加身,余彦不忘回报祖国,既要成为技术攻关的“战斗者”也要成为教书育人的“培养员”。2012年,她回到母校中国科大任教。在研究生培养上,余彦因材施教,创新育人模式,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指定研究课题和方向,让学生逐步进入研究正轨;对于已经摸清门道的高年级研究生,更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鼓励他们去尝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对余彦来说,科研带来的最大乐趣是不断挑战;而作为老师,能桃李天下、青胜于蓝,是莫大的成就。敢闯敢拼的人生态度让余彦在科研道路上行稳致远,也让她获得了业界广泛赞誉,她用成绩证明努力不会白费,用热血点燃青春之光,照亮她朝着更加光明的未来阔步向前。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