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如何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23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社会对科普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科普管理和组织体系逐渐完备,科普经费投入稳步增长,科普服务和作品供给不断提质,信息化水平显著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科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普目标的真正提升尚不到位。202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3.27%大幅上升到10.56%,其中上海、北京均超24%。尽管进步很大,但社会各界仍过于关注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尚未将视线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其次,科普内容过于关注存量知识。随着公众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存量知识的传授应逐渐转由教育部门完成,但目前的科普内容仍以存量知识为主,其中增量知识,即科学家刚刚创造出来的新知识不足,同时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再次,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不够完善,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融合程度不高,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的意愿不足、能力不强。另外,科普主体中市场化机构较少,主体间的协同力度较弱。以最新发表的论文成果的普及为例,科技期刊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尚处于零星偶发状态。最后,网络伪科普、虚假信息、夸大成果价值的所谓“科普”信息尚未完全杜绝,优秀科普作品中的“爆款”仍然不多。
以上问题都不利于科普高质量发展。在深入分析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比照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如下:
第一,要树立更加高远的科普目标。在公民科学素质已
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科普目标应在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首先,科普要更加有力地推动科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科普,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从而更加支持科研、参与科研;通过科普,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助力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创新型人才。其次,科普要更加着眼于文化建设,助力营造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通过科普,让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文化浸润全社会;通过科普,让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提升公众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着眼更加丰富的科普内容。科普内容要提高增量知识的比例,加大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力度。增量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刚刚发表的科研论文,随着中国科学家发表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以新近发表于正规学术期刊的论文为主要线索或内容,相对通俗易懂、面向公众的论文新闻将成为科普增量知识的重要抓手。论文结论的获取过程以及相关讨论等,具有丰富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含量,对其深度挖掘并创作出优质论文新闻将是丰富科普内容的重要手段。
第三,要出台更加务实的科普政策。在北大法律信息网的法律法规数据库中,最近6年出台的有关科普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提及支持科普时的措辞普遍比较温和,主要使用“鼓励”“探索”“研究”“推动”等字眼,硬约束明显不足。建议今后出台相关政策或者法律法规时能够给出更多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比如,在相关文件中规定财政科普投入占当地GDP或者税收的比例;规定科研项目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项目成果普及;明确科研人员的科普成果可以用于职称评定;提高科普作品在重要奖项中的获奖比例,比如科技进步奖中的科普作品比例、中国新闻奖中的论文新闻比例等。
第四,要打造更加专业的科普队伍。一线科普人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科学家,一类是科技馆、科技媒体的从业人员等,他们大多在科学背景或传播能力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未来的科普队伍建设应该精准发力,弥补两类人员的不足,使其在科普领域更加专业。科学家具有科学背景,长期以来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权威性,但很多科学家不愿做、不屑做、不敢做科普,因此激励和培训更多科学家参与科普值得关注。调查发现,科学家传播本人成果的意愿明显强于参与一般科普工作,建议以论文新闻为突破口,请科学家通过接受采访甚至亲自撰写论文新闻等方式加强参与,而此过程也有利于提升科学家的传播能力。
第五,要凝聚更加协同的科普主体。要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科普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等市场化、社会化主体,进一步构建“大科普”格局。多元化的科普主体不能各自为政,而是要在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统筹下充分协同,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治理。以论文新闻为例,其创作传播过程涉及论文作者、学术期刊、媒体等科普主体,他们各有职责、各有优势,相互之间只有加强协同才能形成持续生产传播优质论文新闻的良好机制。随着更多市场化主体的引入,要逐渐加强市场化机制在协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否则即使有暂时的协同,也难以持续。
第六,要供给更加优质的科普作品。科普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看能否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科普作品。评判科普作品质量的高低,首先要看科学性,科学性存在问题的信息要通过科学家审稿、管理部门追责等途径加以杜绝。满足公众需求是优质科普作品的前提,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公众需求分析,持续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紧跟媒体技术发展创作不同形式的科普作品。研究发现,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科学报社所属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上有关论文新闻的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等数据明显增加,因此,借力热点事件是创作优质科普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
此外,我国还缺乏权威的关于科普发展质量的系统监测评估,建议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尤其是科普发展质量评估研究,定期发布评估报告,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 (张明伟)
近年来,全社会对科普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科普管理和组织体系逐渐完备,科普经费投入稳步增长,科普服务和作品供给不断提质,信息化水平显著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科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普目标的真正提升尚不到位。202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3.27%大幅上升到10.56%,其中上海、北京均超24%。尽管进步很大,但社会各界仍过于关注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尚未将视线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其次,科普内容过于关注存量知识。随着公众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存量知识的传授应逐渐转由教育部门完成,但目前的科普内容仍以存量知识为主,其中增量知识,即科学家刚刚创造出来的新知识不足,同时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再次,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不够完善,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融合程度不高,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的意愿不足、能力不强。另外,科普主体中市场化机构较少,主体间的协同力度较弱。以最新发表的论文成果的普及为例,科技期刊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尚处于零星偶发状态。最后,网络伪科普、虚假信息、夸大成果价值的所谓“科普”信息尚未完全杜绝,优秀科普作品中的“爆款”仍然不多。
以上问题都不利于科普高质量发展。在深入分析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比照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如下:
第一,要树立更加高远的科普目标。在公民科学素质已
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科普目标应在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首先,科普要更加有力地推动科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科普,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从而更加支持科研、参与科研;通过科普,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助力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创新型人才。其次,科普要更加着眼于文化建设,助力营造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通过科普,让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文化浸润全社会;通过科普,让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提升公众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着眼更加丰富的科普内容。科普内容要提高增量知识的比例,加大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力度。增量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刚刚发表的科研论文,随着中国科学家发表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以新近发表于正规学术期刊的论文为主要线索或内容,相对通俗易懂、面向公众的论文新闻将成为科普增量知识的重要抓手。论文结论的获取过程以及相关讨论等,具有丰富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含量,对其深度挖掘并创作出优质论文新闻将是丰富科普内容的重要手段。
第三,要出台更加务实的科普政策。在北大法律信息网的法律法规数据库中,最近6年出台的有关科普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提及支持科普时的措辞普遍比较温和,主要使用“鼓励”“探索”“研究”“推动”等字眼,硬约束明显不足。建议今后出台相关政策或者法律法规时能够给出更多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比如,在相关文件中规定财政科普投入占当地GDP或者税收的比例;规定科研项目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项目成果普及;明确科研人员的科普成果可以用于职称评定;提高科普作品在重要奖项中的获奖比例,比如科技进步奖中的科普作品比例、中国新闻奖中的论文新闻比例等。
第四,要打造更加专业的科普队伍。一线科普人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科学家,一类是科技馆、科技媒体的从业人员等,他们大多在科学背景或传播能力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未来的科普队伍建设应该精准发力,弥补两类人员的不足,使其在科普领域更加专业。科学家具有科学背景,长期以来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权威性,但很多科学家不愿做、不屑做、不敢做科普,因此激励和培训更多科学家参与科普值得关注。调查发现,科学家传播本人成果的意愿明显强于参与一般科普工作,建议以论文新闻为突破口,请科学家通过接受采访甚至亲自撰写论文新闻等方式加强参与,而此过程也有利于提升科学家的传播能力。
第五,要凝聚更加协同的科普主体。要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科普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等市场化、社会化主体,进一步构建“大科普”格局。多元化的科普主体不能各自为政,而是要在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统筹下充分协同,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治理。以论文新闻为例,其创作传播过程涉及论文作者、学术期刊、媒体等科普主体,他们各有职责、各有优势,相互之间只有加强协同才能形成持续生产传播优质论文新闻的良好机制。随着更多市场化主体的引入,要逐渐加强市场化机制在协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否则即使有暂时的协同,也难以持续。
第六,要供给更加优质的科普作品。科普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看能否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科普作品。评判科普作品质量的高低,首先要看科学性,科学性存在问题的信息要通过科学家审稿、管理部门追责等途径加以杜绝。满足公众需求是优质科普作品的前提,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公众需求分析,持续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紧跟媒体技术发展创作不同形式的科普作品。研究发现,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科学报社所属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上有关论文新闻的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等数据明显增加,因此,借力热点事件是创作优质科普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
此外,我国还缺乏权威的关于科普发展质量的系统监测评估,建议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尤其是科普发展质量评估研究,定期发布评估报告,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 (张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