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研究发现亚洲饮食具有多种健康优势
文章字数:1174
多年来,典型西方饮食中的加工肉和红肉、油炸食品、含糖饮料被认为是不健康的。相比之下,亚洲人的传统饮食往往与慢性病的发病率低有关。日前,一项最新研究称,不同亚裔美国人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与饮食因素相关。虽然亚洲各地饮食也有缺点,但相比西式饮食有许多健康优势,包括喜欢食用大豆、不加糖的茶以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这些都是促进心血管健康的有利因素。
亚洲有40多个国家,饮食种类繁多。研究人员总结亚洲人群的饮食消费数据发现,亚洲饮食侧重于植物性食品和天然食品,并尽量减少乳制品和红肉。植物性食品和天然食品包括大米、面条等,大量水果、蔬菜、豆类、大豆、坚果和种子,以及植物性饮料——茶(尤其是红茶和绿茶)。研究指出,亚洲地区的传统饮食模式与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在内的许多慢性病的低发病率有关。
“相比西方饮食,亚洲饮食可能让你摄入更多抗氧化剂。”研究亚洲饮食多年的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诊所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健康教育家苏潘说。抗氧化剂普遍存在于新鲜的蔬菜、水果中。亚洲大部分国家气候适宜,果蔬种类多、产量大,特别是绿叶蔬菜,品种较欧美甚至地中海国家都更多。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于仁文说,全谷物杂豆、薯类和蔬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心血管健康也有好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基于8.6万余人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膳食纤维的摄入与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降低显著相关。另有证据表明,补充膳食纤维食品可显著降低体重、体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有利于心血管代谢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表示,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很高,约35%~40%,脂肪含量为15%~20%(以黄豆和黑豆较高),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的85%。大豆还富含钙、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维生素E,以及多种有益健康的物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大豆甾醇、大豆卵磷脂、大豆低聚糖等。这些成分都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血脂和血压有一定作用。
于仁文补充道,亚洲饮食的特色还有包含很多低盐或无盐的发酵食品,如中国的豆豉、日本的纳豆、韩国的泡菜、印尼的天贝等。这些食物是益生菌的丰富来源。科学证据显示,高脂、高盐、高糖都不利于益生菌生长繁殖,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负担,而益生菌是对肠道有益的“好细菌”,有助维持和改善健康。
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子刊上发表的研究称,从1990年至2019年,亚洲人群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占到了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半以上(58%)。研究指出,不健康饮食是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在一些亚洲国家,传统亚洲饮食正在向西方化饮食转变,动物性食物、零食、糖和含糖饮料的食用量增加,粗粮和豆类食用量下降,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专家表示,如今人们所能享有的食物已是极度丰富,随着国际交流合作加深,饮食“国际化”无可厚非,但不能盲目西化。 (虞晔)
亚洲有40多个国家,饮食种类繁多。研究人员总结亚洲人群的饮食消费数据发现,亚洲饮食侧重于植物性食品和天然食品,并尽量减少乳制品和红肉。植物性食品和天然食品包括大米、面条等,大量水果、蔬菜、豆类、大豆、坚果和种子,以及植物性饮料——茶(尤其是红茶和绿茶)。研究指出,亚洲地区的传统饮食模式与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在内的许多慢性病的低发病率有关。
“相比西方饮食,亚洲饮食可能让你摄入更多抗氧化剂。”研究亚洲饮食多年的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诊所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健康教育家苏潘说。抗氧化剂普遍存在于新鲜的蔬菜、水果中。亚洲大部分国家气候适宜,果蔬种类多、产量大,特别是绿叶蔬菜,品种较欧美甚至地中海国家都更多。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于仁文说,全谷物杂豆、薯类和蔬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心血管健康也有好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基于8.6万余人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膳食纤维的摄入与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降低显著相关。另有证据表明,补充膳食纤维食品可显著降低体重、体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有利于心血管代谢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表示,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很高,约35%~40%,脂肪含量为15%~20%(以黄豆和黑豆较高),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的85%。大豆还富含钙、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维生素E,以及多种有益健康的物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大豆甾醇、大豆卵磷脂、大豆低聚糖等。这些成分都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血脂和血压有一定作用。
于仁文补充道,亚洲饮食的特色还有包含很多低盐或无盐的发酵食品,如中国的豆豉、日本的纳豆、韩国的泡菜、印尼的天贝等。这些食物是益生菌的丰富来源。科学证据显示,高脂、高盐、高糖都不利于益生菌生长繁殖,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负担,而益生菌是对肠道有益的“好细菌”,有助维持和改善健康。
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子刊上发表的研究称,从1990年至2019年,亚洲人群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占到了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半以上(58%)。研究指出,不健康饮食是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在一些亚洲国家,传统亚洲饮食正在向西方化饮食转变,动物性食物、零食、糖和含糖饮料的食用量增加,粗粮和豆类食用量下降,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专家表示,如今人们所能享有的食物已是极度丰富,随着国际交流合作加深,饮食“国际化”无可厚非,但不能盲目西化。 (虞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