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大湖名城 点亮科创繁星
文章字数:1704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本,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从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飞天探索到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扎根落户,从墨子传信、热核聚变、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等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合肥诞生到“人造太阳”托卡马克领跑世界纪录。每一项新突破,无不体现出合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对技术进步的支持。如今,创新之风吹遍江淮大地,创业星火迸发燎原之势。安徽合肥,正在以强劲的科创势头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赢在当下,制造赋能迸发创新水源
你能用48秒完成多少任务?在合肥市长丰县的比亚迪车间内,这里的自动化机器人只需要48秒的时间就可以对所生产出的新能源汽车的轮胎和前挡风玻璃进行精准安装。2021年,比亚迪落户合肥,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添一员“大将”,除了布局整车,比亚迪的电机、电控、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均已在肥全面投产。2022年,公司产值达148亿元,刷新“合肥速度”,实现当年投产、当年产值过百亿的目标。
制造业一直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合肥坚持创新驱动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发力,以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高地为目标,积极谋划建设以“芯屏汽合”等为地标的战新产业格局(“芯”即芯片产业,“屏”即新型显示产业,“汽”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即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1位,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获批数量居全国城市并列第4。这里拥有新型显示、光伏和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装备制造、智能家电五个千亿级产业链,集聚了比亚迪、蔚来、大众、江淮、长安等五大代表车企。同时,全球最大量子城域网也在肥正式开通,量子科技园入选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培育。
2022年,在合肥这片生机无限的创新沃土上,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关口,工业投资增速、新增百亿企业、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创十年来新高,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1位。一手抓紧传统企业转型,一手抓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合肥制造”正加速向“合肥智造”“合肥创造”转变。
布局未来,高新技术绘就科创底色
城市实力靠产业,城市未来看科创。科创既是支撑当前市场竞争的“近实力”,又是增强国家长远发展的“远实力”。今年5月,在合肥市科学岛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造太阳”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刷新世界纪录。这403秒的背后,不仅是无数科研人员上万次实验的艰辛付出,同样也展现出合肥在高新技术领域坚实的科研基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以及正在建设的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在这座广聚英才的科学岛上,还有更多奇迹正待发生。
十年来,合肥财政科技投入超1000亿元,去年达24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从一间‘留学人员创业园’内的小办公室,到现在国内第一家量子技术产业化公司,合肥见证了我们成长的每一步,也帮助我们走向了量子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应勇向记者说道。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科大讯飞、华米科技……这些科创实力全国领先甚至迈向世界舞台的高新技术企业以破竹之势稳步发展的背后是合肥给了它们充足的底气和自信。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合肥在全国首创设立国有股权直投、总规模5亿元、风险容忍度高达50%的市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优质高校院所成果团队项目就地转化,目前,该基金已立项支持项目82个,出资项目58个、金额超1亿元;天使基金已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国家高企101家。2022年,在合肥这片创新沃土上,新增了百亿工业企业6户,创历史新高,总数达19户;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户,总数超6400户、总量实现两年翻番。
一座城市,何能被称为创新之城?合肥探索万物互联、宇宙星海的脚步从未停止,从2012年4100亿元到2022年1.2万亿元(占全省26.7%),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平均1年前进1位。今日之合肥,研发平台链、高新企业链、科技人才链融合共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竞相展现;明日之合肥,定将在时代的征途中继续开展拓荒,逐光前行!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赢在当下,制造赋能迸发创新水源
你能用48秒完成多少任务?在合肥市长丰县的比亚迪车间内,这里的自动化机器人只需要48秒的时间就可以对所生产出的新能源汽车的轮胎和前挡风玻璃进行精准安装。2021年,比亚迪落户合肥,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添一员“大将”,除了布局整车,比亚迪的电机、电控、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均已在肥全面投产。2022年,公司产值达148亿元,刷新“合肥速度”,实现当年投产、当年产值过百亿的目标。
制造业一直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合肥坚持创新驱动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发力,以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高地为目标,积极谋划建设以“芯屏汽合”等为地标的战新产业格局(“芯”即芯片产业,“屏”即新型显示产业,“汽”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即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1位,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获批数量居全国城市并列第4。这里拥有新型显示、光伏和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装备制造、智能家电五个千亿级产业链,集聚了比亚迪、蔚来、大众、江淮、长安等五大代表车企。同时,全球最大量子城域网也在肥正式开通,量子科技园入选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培育。
2022年,在合肥这片生机无限的创新沃土上,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关口,工业投资增速、新增百亿企业、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创十年来新高,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1位。一手抓紧传统企业转型,一手抓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合肥制造”正加速向“合肥智造”“合肥创造”转变。
布局未来,高新技术绘就科创底色
城市实力靠产业,城市未来看科创。科创既是支撑当前市场竞争的“近实力”,又是增强国家长远发展的“远实力”。今年5月,在合肥市科学岛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造太阳”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刷新世界纪录。这403秒的背后,不仅是无数科研人员上万次实验的艰辛付出,同样也展现出合肥在高新技术领域坚实的科研基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以及正在建设的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在这座广聚英才的科学岛上,还有更多奇迹正待发生。
十年来,合肥财政科技投入超1000亿元,去年达24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从一间‘留学人员创业园’内的小办公室,到现在国内第一家量子技术产业化公司,合肥见证了我们成长的每一步,也帮助我们走向了量子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应勇向记者说道。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科大讯飞、华米科技……这些科创实力全国领先甚至迈向世界舞台的高新技术企业以破竹之势稳步发展的背后是合肥给了它们充足的底气和自信。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合肥在全国首创设立国有股权直投、总规模5亿元、风险容忍度高达50%的市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优质高校院所成果团队项目就地转化,目前,该基金已立项支持项目82个,出资项目58个、金额超1亿元;天使基金已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国家高企101家。2022年,在合肥这片创新沃土上,新增了百亿工业企业6户,创历史新高,总数达19户;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户,总数超6400户、总量实现两年翻番。
一座城市,何能被称为创新之城?合肥探索万物互联、宇宙星海的脚步从未停止,从2012年4100亿元到2022年1.2万亿元(占全省26.7%),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平均1年前进1位。今日之合肥,研发平台链、高新企业链、科技人才链融合共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竞相展现;明日之合肥,定将在时代的征途中继续开展拓荒,逐光前行!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