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09版
发布日期:
发挥科普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典型宣传试点项目成果展示(10)
文章字数:7117

  安徽省科技馆:

  让科普旗帜高高飘扬

    安徽省科技馆新馆效果图。


  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唱好这场“现代文明戏”,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全省科普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安徽省科技馆始终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科普需求为目标,不断强化科普供给侧改革,致力于提供高质量公益性科普服务。线上线下,馆内馆外,在各类科普场景中,安徽省科技馆用努力和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科教活动让科普内容常变常新
  科技馆的展品资源一般更新较慢,单纯依靠展品会使观众逐渐失去参观的兴趣。怎样增强科技馆的吸引力是摆在科技馆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安徽省科技馆以月度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围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公众科学日、防灾减灾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节事,策划实施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应急科普、创客小达人等多个主题科普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聚焦社会热点领域,突出价值引领,组合多形式科普活动,统筹线上线下科普渠道,提升整体科普效能,取得了较好社会反响。
  安徽省科技馆还充分挖掘馆内科普资源,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积极开展精准馆校合作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开展,既满足了各学校多样化的科普需求,同时也加强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育,实现了青少年群体科学素质水平新提升,助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科普巡展促进科普服务普惠共享
  安徽省科技馆是全国首批科普大篷车及展品研制单位,参与了全国“科普大篷车下乡万里行”、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等全国性科普工作,承担了全国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研制任务,为全国科普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中国科协的充分肯定。
  安徽省科普大篷车项目团队充分发挥科普“轻骑兵”作用,利用科普大篷车机动便捷的优势,快速及时深入农村和偏远地区中小学校、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场所开展科普服务,拓展了科普辐射面和受众量。同时整合社会力量和科普资源,发挥组织协调力,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基层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自2001年以来,安徽省科技馆大篷车项目行驶里程超20万公里,受众近430万人次,科普大篷车项目团队被中国科协科普部授予“明星车队”称号,为促进科普服务普惠共享作出积极贡献。
   专家团巡讲活动开展“订单式”精准科普服务
  安徽省科技志愿服务专家团全省巡讲活动(以下简称“专家团巡讲活动”)是安徽省科协为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践行为民服务理念,为基层科协赋能增效打造的一项科普惠民活动,专家团秘书处设在安徽省科技馆。安徽省科技馆积极利用省级学会资源,组建巡讲活动专家库,组织在库专家团成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科普讲座、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活动。现有在库专家200余人,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主题涉及农业科技、灾害防御、产业发展、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覆盖全省16个省辖市及90%以上县(市、区),直接服务农民、青少年、社区居民等群体公众6万余人。
  安徽省科技馆聚焦基层群众需求,以“订单式”服务开展专家团巡讲活动,该活动依托基层科协组织,面向全省县(市、区)征集需求,着眼满足广大群众普遍、共性的科普需求,实行“群众点单—秘书处派单—专家(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点单配送服务模式,通过讲座、培训、田间指导、企业走访、问诊答疑等形式,为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普服务。
  新馆建设打造安徽文旅新地标
  安徽省科技馆新馆位于合肥市滨湖香港路与环湖北路交口东北角,占地面积约75亩,地上5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安徽省重大文化艺术项目。场馆整体设计采用了宇宙动态运行的科普理念,从建筑外观可以看到由内及外的空间螺旋曲线,形象展示出宇宙运动的基本形态,激发参观者探索宇宙的热情。新馆设置科学征程、科技强国、童趣乐园、减碳之路、健康之本、天地探秘、数字探梦、量子探微、科创探趣9个常设展厅,巨幕影院、球幕影院、4D影院3个特效影院和1个科学秀场,其中常设展厅面积约1.7万平方米,目前,该馆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展施工,预计2023年下半年对外开放,届时,将会成为巢湖岸边一颗璀璨的科技明珠。
  下一步,省科技馆将积极适应新时代科普发展新要求,以新馆建设为契机,统筹全省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全力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聚平台,为提高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通讯员 黄银萍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朱纪玲:十年坚守 不忘科普初心

    省科技馆科学实验项目主管、展厅值班长朱纪玲。


  人物名片:朱纪玲,现任安徽省科技馆科学实验项目主管、展厅值班长。她曾获得国家级、省级科学实验和科普剧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最佳创意奖表演奖2项。
  在安徽省科技馆展教队伍中,有一位常年扎根一线展教岗位的科普工作者,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城市还是乡村,都留有她坚定的足迹,她就是朱纪玲。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倾注了她对科普事业的满腔热爱,写满了她对展教工作的匠心钻研。在平凡的展教岗位上,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爱去诠释着科学教育的真谛,放飞了无数孩子的科学梦想。
  在一线岗位中展现担当作为
  自第一天参加工作起,朱纪玲就把小小的科学表演台,当作书写科普事业的大舞台。为了加深观众对科学秀传达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的印象,她巧妙设计实验,量体裁衣制作表演器材,创造视觉爆点,增强观众体验,创新研发了《飞天梦》《有趣的发声》《调皮的静电》《察颜观色》《守护者@细胞》等60多套科学实验和表演秀,其中《液氮火箭》《摩擦水杯演奏》《水管发声》等独具特色的实验在国内业界均属首创。2022年,她研发的新实验《滚动的链条》受邀在中央二套《是真的吗》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播出,引发观众的热烈反响。她还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配套创编并主演了《梦醒时分》《蓝藻风波》《舌尖上的诱惑》等科学表演剧和科学实验。
  在馆内,她平均每年参与团队接待超过500余批次,上台表演科学实验(秀)超过200场次;走出馆,她每年主动参加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让精彩的科学实验跟随“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走进革命老区、偏远地区、基层社区、学校,受益观众达20000人,为推进科普公平普惠、提升农村及偏远山区学校青少年科学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行业竞赛中展示风采能力
  多年来,朱纪玲一直坚持在科技馆展教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研发和表演经验,在国内科技馆及相关行业组织的赛事活动中,她凭借着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和过硬的专业本领,先后获得全国及全省科学实验和科普剧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最佳创意奖表演奖2项,为安徽省科技馆赢得了诸多荣誉。其代表作《梦醒时分》获全国首届科普剧大赛一等奖;《有趣的发声》获全国辅导员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跻身全国总决赛并获“趣味实验赛”二等奖;《玩转火箭》获全省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大赛一等奖,并入选“众行致远,智启未来”安徽省科普活动优秀作品集;在2022年第四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中,由朱纪玲主创和主演的《飞天梦》一举斩获全国一等奖、最佳表演奖,个人获得“全国十佳科学实验展演人员”称号。
  在工作实践中创新科普理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从好奇心开始。”这是朱纪玲从事科普工作多年的感悟,也是贯穿在她所有科普活动里的灵魂。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探究科学、理解科学、爱上科学,她一方面高度重视自身科学素养的积累,在工作中学、在生活中学,向书本学、向同行学,不放过每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科普理论的提炼和创新,总结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科普活动创编、表演、培训的理论和素材案例,在全国科技馆馆长论坛、皖台科技论坛上撰写发表了《科普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等多篇论文。此外,她还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为推动科技馆展教团队的科普能力建设作出贡献;多次在全省科普辅导员培训会上介绍经验;受邀为马鞍山、滁州、六安、合肥现代科技馆等做科普讲座或培训,为全省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多年坚守,朱纪玲始终不忘初心。当一个个科学实验节目从萌芽到成型再到走上表演台,一双双发光的眼睛、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片片惊讶的欢呼声,见证着她在科普路上的成长和成功。传播科学知识,放飞科学梦想,她一直在路上。(通讯员 黄银萍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科创与科普两翼齐飞

    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坐落在合肥市西郊科学岛,主要从事磁约束核聚变及相关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我国最重要的核聚变研究基地之一,是世界实验室在我国设立的核聚变研究中心,也是国际受控热核聚变计划(ITER)中国工作组最重要的单位之一。
  等离子体所拥有全世界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中文名:东方超环),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国家科研重要奖项。等离子体所在不断创造核聚变科研优异成果的同时,高度重视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做到科创与科普两翼齐飞,切实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因科普工作突出,近年来,等离子体所荣获“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成员单位”等称号。
  集结科普队伍 汇聚专业人才力量
  今年4月12日21时,有“人造太阳”之称的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那么,什么是“人造太阳”?为什么要研究“人造太阳”?如何实现可控核聚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科学界的一个热门名词相关,那就是等离子体。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聚变科学的科普需求,等离子体所组织部分科研人员向社会持续开展科普宣传工作。自1997年起,等离子体所就着手组织一线科研人员成立科普小组,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宣传,在国内率先组织科学开放日,集中对公众开放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实验室,引导社会公众走进科研一线。2018年,等离子体所遵循“让科学的集结科普队伍汇聚专业人才力量阳光洒满世界”的科普理念,将科普小组正式命名为“阳光科学社”,成员也由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近50人,主要由在读研究生和一线科研人员组成,专业涵盖超导、电源、真空、低温、等离子体、材料学等。
  等离子体所以阳光科学社为活动主体,通过专题科普讲座、科普互动实验、科普作品创作、特色科普活动等形式,面向社会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为传播绿色核能理念、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积极贡献。团队多次受到中科院、科技部、安徽省、合肥市政府表彰,荣获省直团工委优秀青年服务团体奖、合肥市工业游先进工作单位奖、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团队创始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艳被评为“中科院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成员张素贞被评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个人。
  院士领衔做科普让科普与育人同频共振
  怎样让大众了解科学、运用科学、具有科学精神?这都离不开科普工作。院士做科普是等离子体所的一大科普特色,在所的万元熙、李建刚、万宝年三名院士,经常出席科普活动、开展科普宣讲。万元熙院士应安徽省科协邀请,参加2019年全国科普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并作“人造太阳——科学原理和重大进展”科普报告;万宝年院士主编科普图书《人造太阳》,以通俗的语言向大众普及核聚变知识;李建刚院士热衷与学子们交流,每年会专门挤出时间到校园,现场给孩子们做科普报告,为孩子们解疑答惑。
  为让更多人了解聚变科学知识,等离子体所构建“走进来、带出去”科普模式,走进来是指全年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自行组织邀请群体来访,同时也接受社会参观预约,平均年接待超5000批次、约30000人次。带出去是指组织科普进校园、进社区,参加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每年组织“科普进校园”“科学家讲坛”“科普沙龙”等主题科普活动50余场,线下科普服务人群超过5000人次,线上科普服务人群超10万人次。其中“科普进校园”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了触摸科学、爱上科学的窗口,自该活动开展以来,聚变科普团队深入学校上百所,足迹遍及四川、新疆、贵州、甘肃、湖南等地,直接受益学生超万人。
  等离子体所博士伍兴权说:“我从事科研工作就是受中学时与一位研究员接触的影响,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也想通过科普的方式影响更多的青少年,激发他们的科学志向。”鄢容博士表示:“科普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工作让我具备了科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科普工作使得我的科研成果能够以更直观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呈现。”
  科技资源转化打通“科研—科普”链条
  近年来,等离子体所坚持将科研设施设备、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等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科普产品、科普人才等科普资源,以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度,让科技走进大众生活。
  通过对丰富的科普资源进行梳理,等离子体所形成了五大板块的科普资源库,涵盖科普课程、图书、视频、展板、手册等核心IP元素。在课程研发中,等离子体所团队坚持把“科技、科学家精神、人文”主题进行串联,以“教育活动+图文”等形式探索优质科普资源的课程研发,通过图文及视频的形式呈现,以科普的语言表达,将复杂的科学知识通俗化、科普化,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等离子体所二十余年的科普工作,让数百万的普通大众知道合肥的科学岛有一个“人造太阳”,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聚变、了解聚变,从事聚变领域相关工作。未来,等离子体所将通过打造聚变科普体系、融入合肥科普联盟、创新运用新媒体平台技术、开发经典科普图文、短视频等方式,继续为全国科普教育事业输送新动力,助力聚变的阳光洒满世界。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蔡其敏:投身科技事业 传递科普力量

    蔡其敏(右一)为学生解疑答惑。


  人物名片:蔡其敏,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简称“等离子体所”)科普主管,安徽省直机关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中科院大型公益科普活动志愿者,多次被评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优秀科普工作者和等离子体所优秀科普工作者。
  因为热爱 所以严格要求自己
  “我们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上面悬挂着五星红旗,每次加班到深夜时,看到这面旗帜我就充满了力量。我从事聚变科普工作,主要是为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聚变科学知识,将大国重器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蔡其敏说这段话时,眼里闪烁着骄傲的光芒。怀揣着一颗热爱科技,热衷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赤诚之心,蔡其敏积极投身于科普事业,把科普和科创有机结合。2015年,蔡其敏开始参与其所在的应用超导研究室的科普接待工作,同年加入等离子体所科普小组,参与所内科普活动,负责超导工程领域的科普讲解。2020年6月,蔡其敏由应用超导研究室调入综合管理办公室,并担任等离子体所科普主管,全面负责所内的科普接待和科普活动等工作。
  “提升科普工作能力,是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科普人员,需要有干净整洁的穿着打扮、清晰伶俐的表达、灵活应变的控场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得当的行为举止。”在科普工作中,蔡其敏始终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除了在专业领域继续钻研外,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讲解技巧、接待礼仪,在一次次的科普活动实践中锻炼应变能力,用贴近生活的方式、专业的接待服务完成科学传播,为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聚变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积极奉献。
  因为付出 所以收获满满
  蔡其敏的工作常态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不保证休息,晚上还要经常加班,始终忙碌在科普最前线。他主管等离子体所的科普接待工作,个人年接待团体参观约1000批次、7000人次;他组织协调等离子体所参与每年度的“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中科院科学节”“公众开放日”等大型科普活动,每年惠及公众超30000人次;每年与团队共同策划“科普进校园”“走进大科学装置”等主题科普活动50余场;积极组织科普人员参与“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中科院科普讲解大赛”“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等科普赛事。他还从事科普创作,联合团队成员共同撰写科普文章《狂飙里最狠的角色不是高启强,而是那台被砸的电视机?”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科学大院”公众号。
  “我们科普的重点还是青少年,我想通过我和等离子体所科普团队的力量,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我们会针对青少年的知识层次、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精心设计出有意思、接地气的活动,让青少年充分参与进来。”蔡其敏说到。
  在科普的过程中,有很多令蔡其敏难忘的瞬间,“令我最感动的就是在给一群中学生做完科普之后,我听到一个孩子说‘为科学家们鼓掌,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做聚变接班人。’那稚嫩的脸庞、坚定的眼神、澎湃的掌声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我知道那一刻,科学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深深种下,生根发芽。”
  以热爱科普事业的情怀,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蔡其敏从平常的科普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以模范行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科学知识不应该只为少数人所持有,应该惠及更广大的普通人群。”这是蔡其敏一直以来的信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应用科学,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质。他表示,“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获得感,脚踏实地做好科普工作。落日归山海,烟火向新晨。不仅要注重积累过去的经验,更应该把握当下、做好今天,规划未来、展望明天!”蔡其敏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未来他将继续以饱满的热忱投身科普事业。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