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破解国产农机困局还得靠市场
文章字数:1276
据《半月谈》报道:备耕时节,吉林省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正在忙着检修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具。合作社负责人卢伟指着一台大型收割机说,这台国产机在地里干几天活就得修一次,而进口大型收割机1年维修1次。这并非个案,“国产农机便宜但不抗造”成了不少种粮大户的共识。由于维修成本不菲还耽误事,对一些同类型机器,不少种粮大户宁愿多花几十万买进口的,“多花点钱图个省心”。
“外国的农机比国内的香”看似有些不可思议,但其实并不难理解:国内农业多数呈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特征,加上农业生产区域跨度大、农艺差异大、农业标准不统一,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多种多样,单一产品市场规模很难做大,加上专利保护不足、仿冒者众多等因素,难以持续稳定盈利。反观国外,大农场制成为主流,且农业高度标准化,自然有利于农业机械的研发并持续做大规模。由此可见,农机设备质量之所以内外有别,主要是受先天条件影响,且与市场的关系极大。
具体来看,对标农机制造强国,国内农机装备行业弱在产业链不健全以及协同度严重不足。比如,东北地区是大型智能化农机装备的主要市场,但配套企业主要在南方,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完整产业链,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零部件,在南方买15元,在北方要买40元”。又比如,国内有农机生产企业小而散:总量2300多家,平均每家销售额只有1亿出头,而发达国家农机生产则通常集中在几家,例如美国的约翰迪尔公司一年的科研经费投入达25亿美元。两相比较,差距不可谓不明显。
从问题导向出发,国内农机设备制造行业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围绕“聚合”二字做文章。首要的一点是必须解决卡脖子问题,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鉴于农机产业涉及机械电子、空气动力学、材料学、农艺等科研关口,不是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完成的,这就不妨重金悬赏,建立揭榜挂帅制度,探索农业机械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组织模式变革,鼓励各个领域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组建联合体滚动攻坚,让农机的设计从源头上就贴近产业方向和需求实际。
其次,要将扶持资源集中导向创新型企业。目前的研发补贴标准,落后机型与先进机型并没有拉开差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较为明显。这就必须改革研发补贴方式,形成“越创新越得益”的导向,一方面宜建立阶梯式创新补助的显性机制,突破越大、奖励越大;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隐性利好的力度,同时要强化农机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市场上的模仿、抄袭、“傍大牌”等乱象。
再次,要在产业聚集产业链协同上下功夫。着眼解决“大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小而不专”的问题,宜通过集聚建设产业园、建立产业发展联盟、组建产业行业协会等方式,将上下游企业聚合到一起。对于黏合度高的整机企业与零配件企业,不妨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建立新型的共生平等关系,从而快速补齐短板、做优长板,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提升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进而为企业下一步的跃升积蓄力量。
毋庸讳言,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提升的,但只要锚定方向,在政府有为的基础上,善于借助市场规律,更好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内农机不如“洋农机”的问题终究会成为过去时。 (墨攻)
“外国的农机比国内的香”看似有些不可思议,但其实并不难理解:国内农业多数呈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特征,加上农业生产区域跨度大、农艺差异大、农业标准不统一,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多种多样,单一产品市场规模很难做大,加上专利保护不足、仿冒者众多等因素,难以持续稳定盈利。反观国外,大农场制成为主流,且农业高度标准化,自然有利于农业机械的研发并持续做大规模。由此可见,农机设备质量之所以内外有别,主要是受先天条件影响,且与市场的关系极大。
具体来看,对标农机制造强国,国内农机装备行业弱在产业链不健全以及协同度严重不足。比如,东北地区是大型智能化农机装备的主要市场,但配套企业主要在南方,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完整产业链,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零部件,在南方买15元,在北方要买40元”。又比如,国内有农机生产企业小而散:总量2300多家,平均每家销售额只有1亿出头,而发达国家农机生产则通常集中在几家,例如美国的约翰迪尔公司一年的科研经费投入达25亿美元。两相比较,差距不可谓不明显。
从问题导向出发,国内农机设备制造行业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围绕“聚合”二字做文章。首要的一点是必须解决卡脖子问题,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鉴于农机产业涉及机械电子、空气动力学、材料学、农艺等科研关口,不是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完成的,这就不妨重金悬赏,建立揭榜挂帅制度,探索农业机械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组织模式变革,鼓励各个领域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组建联合体滚动攻坚,让农机的设计从源头上就贴近产业方向和需求实际。
其次,要将扶持资源集中导向创新型企业。目前的研发补贴标准,落后机型与先进机型并没有拉开差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较为明显。这就必须改革研发补贴方式,形成“越创新越得益”的导向,一方面宜建立阶梯式创新补助的显性机制,突破越大、奖励越大;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隐性利好的力度,同时要强化农机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市场上的模仿、抄袭、“傍大牌”等乱象。
再次,要在产业聚集产业链协同上下功夫。着眼解决“大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小而不专”的问题,宜通过集聚建设产业园、建立产业发展联盟、组建产业行业协会等方式,将上下游企业聚合到一起。对于黏合度高的整机企业与零配件企业,不妨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建立新型的共生平等关系,从而快速补齐短板、做优长板,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提升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进而为企业下一步的跃升积蓄力量。
毋庸讳言,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提升的,但只要锚定方向,在政府有为的基础上,善于借助市场规律,更好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内农机不如“洋农机”的问题终究会成为过去时。 (墨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