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发挥科普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6032
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
激发地质科普新活力
天柱山地质公园工作人员指导孩子们如何进行树木嫁接。
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简称天柱山)位于神奇的北纬30°线上,以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经典地段享誉世界,是研究大陆动力学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地质公园现有7名专业科普人员和30余名兼职志愿科普者,科普专业涵盖地质、自然、文化、环境教育等。该公园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强化研究 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天柱山倾心倾力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该公园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古新世脊椎动物化石与古环境专题研究;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举办了2016年全国变质岩学术研讨会、2018年俯冲带岩浆岩高级研讨会和第19届全国包裹体与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联合南京大学举办了2016年“中—英深部流体、成矿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19年第二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2019年Hutton(赫顿)国际花岗岩学术研讨会等。
此外,天柱山还联合滁州学院开展了天柱山地区的蝴蝶资源研究,出版了《天柱山蝴蝶》科普读物;联合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开展了天柱山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天柱山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天柱山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报告》《天柱山两栖爬行动物及兽类手册》《天柱山鸟类识别手册》《天柱山花岗岩地貌形成研究》等专业性成果报告,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
园校合作 搭建教学实习平台
天柱山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等长期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教学和实习基地;支持配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九章英才班、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安庆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等众多高校师生到天柱山地质公园进行地质野外考察、生态学野外实习和教学实践实习等。此外,天柱山还联合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师生暑期地质大课堂,采用野外地质教学及双语教学模式,对大别山典型地区进行地质填图,提高学生对野外构造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开展野外地质研究的能力。
夯实基础完善科研科普设施
天柱山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创新完善科研科普设施。公园在入口服务区建有地质博物馆,展示地球演化、天柱山形成、生命进化的过程,以及天柱山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潜山博物馆设立了天柱山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陈列厅,全面展示公园化石概况。结合四年一次的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和日常巡视检查,天柱山不断完善各地质遗迹点导览解说系统,目前共有地质遗迹解说牌90块、路牌12个,导览图、局部导览图、方向指示牌、安全警示牌等300余块;并在韩长冲、徐大屋、杨小屋、马祖、大龙窝等处建有科普长廊,设置科普解说牌32块,对地质与景观进行实地或综合解说。此外,天柱山还升级了公园植物标牌系统,新铭牌以猫头鹰为背景,新增拼音和二维码信息,为游客提供了地质、自然、文化等方面的介绍和交通引导、安全须知等信息。
开发业态打造地质研学品牌
为了丰富天柱山研学产品,天柱山利用生物多样性项目,建设了和平森林教育基地,以森林体验教育拓展为载体,通过原生态的森林体验路径将各个形态的森林体验进行有机连接,让青少年去探索自然、了解自然。2019年建成运营的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780平方米,布展面积3700平方米,分地球奥秘厅、生命演化厅和皖文化厅,是展示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生物和文化资源的重要窗口,极大地扩充了天柱山地区的研学资源。
“走进安徽天柱山花岗岩地貌”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第一批精品地学研学路线,该路线依托于天柱山丰富的花岗岩地貌景观。亿万年以来,大自然的风、流水、冰川、植物等沿着花岗岩节理作用,将巨大的山体风化切割成千奇百怪的山峰以及岩石,使天柱山几乎包罗了世界上所有花岗岩风景区的地貌景观。景区综合体现了花岗岩峰从、峰林、石蛋崩塌堆垒等典型地貌景观,具有峰雄、石奇、洞幽、崖险、水秀等特征,尤其是花岗岩崩塌及崩塌堆叠形成的神秘谷地貌景观,典型独特,堪称世界一绝,使得天柱山成为最具优势的花岗岩地貌科普研学圣地。
天柱山科普具有常态性、公益性等特点,主要专注潜山、天柱山本土的自然科学领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地质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科普等主题。依托世界级的地质资源、优质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公园积极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主题科普研学活动。
下一步,天柱山将在人才培养、研学基地建设、科普内容和品牌建设、博物馆运营等方面继续发力,在科普宣传、对外交流、学术研究上再跃新台阶,让天柱山的科普效益最大化惠及社会大众。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程小青:科普地学知识 讲好天柱山地质故事
程小青(右二)参加古生物化石科普活动。
人物名片:程小青,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中心工程师。近年来,他积极策划开展科普活动、精心打造潜山自然讲堂科普品牌、开拓科普渠道、编写科普素材,向社会传递地质科普好声音。
创新形式积极策划科普活动
“和生物学、信息科学相比,地球科学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程小青说。为促进地球科学的普及,他每年定期策划开展科普进校园、野外科普实践、主题科普等活动。结合“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主题节日,他积极邀请省市专家来潜山开展科普讲座,并编辑制作科普宣传册,为全市中小学生普及科技、地质、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知识。在程小青的参与下,他所在的天柱山地质公园管理中心和潜山市科协联合策划了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夏令营品牌活动,每年开展一期,以公益、交流、实践、成长为主题,在安庆市10个县市区选拔推荐40余名青少年学生,到天柱山体验一次地质、自然、文化、历史融合之旅。
树立品牌打造潜山“自然科普大讲堂”
作为潜山科普力量的重要一员,让地学知识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让大众知而能用、用而获益是程小青肩负的重要职责。在潜山市科协的指导下,2019年以来,他将潜山本地的一些博物、自然爱好者组织起来,将他们纳入到潜山市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中,打造潜山“自然科普大讲堂”活动品牌,目前已成功举办八期。大讲堂通过定期为全市中小学生普及自然、生态方面的知识,提高孩子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生态保护的浓厚氛围,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拓宽渠道让科普更丰富多彩
2020年,受疫情影响,线下科普难以正常开展,程小青积极与天柱山景区宣传信息中心进行联系,通过安徽天柱山官微开展线上科普活动,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潜山和天柱山的地质、生态等知识,共发布11期,有效传播了天柱山的地学科普知识。此外,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程小青完成了《潜山动物群》《天柱山鸟类》等科普读物的编撰工作,既普及了潜山古生物化石、自然生态等相关知识,又推广了科学考察的基本方法,互动的环节更能激励读者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程小青坚信,科普工作者的初心,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在潜山大地撒下地质科学的种子,让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提高天柱山地学科普水平,扩大天柱山地学科普覆盖面,提升天柱山地学科普效果作出积极贡献。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
让王家坝精神进入寻常百姓家
“王家坝精神”走进市政府幼儿园主题宣讲活动。
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是王家坝精神的高度概括。在阜南县王家坝镇,有一座专门展示王家坝精神的纪念馆,那就是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该馆于2021年6月29日正式揭牌,以淮河治理和防汛抗洪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展出珍贵的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资料2000余件,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各参观团体1700余批次、38000余人次,散客12000余人次,累计受众5万余人次,成为市域周边学习王家坝精神和开展党性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先后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安徽省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省共青团教育培训实践基地”等称号,纪念馆志愿讲解员胡晓岚荣获安徽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2021年12月9日,该馆与县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主题活动,邀请省直工委讲师团副团长李阳开展专题讲座;2022年4月,与阜阳师范大学联合申报的阜阳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王家坝精神”主题绘画创作展》正式启动,引导广大观众在历史画卷里感悟王家坝精神;2022年5月30日,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组织4名宣讲员,来到阜南县第一小学和阜南县玉泉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红色思政课;2022年11月17日,纪念馆志愿讲解员胡晓岚走进市政府幼儿园,开展“王家坝精神”主题宣讲活动,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2023年3月7日,该馆还组织工作人员走进颍东区东盛路小学开展“展劳模风采传雷锋精神”宣讲活动。
积极打造线上科普宣传平台
为扩大王家坝精神影响力,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拓宽宣传渠道,打造线上科普传播平台,开通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网站,设立展馆简介、展品陈列、图像视频、教学活动四大板块,公众可在线了解展馆展厅布局,线上观看部分展品、反映王家坝精神的视频资料以及馆内开展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运营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提升王家坝精神等相关内容的宣传吸引力,截至4月底已发布文章148篇。未来,纪念馆还将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重要文献解读为切入点,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宣讲,在更高的视野下讲好王家坝故事。
倾力打造王家坝精神文化品牌
为让更多人了解王家坝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历程,感受王家坝精神的文化内涵,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加大经费支持,依托市、县党校专家教授、教师组成编撰小组,深挖王家坝精神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及当代价值,打造精品课程;对文献史料、口述资料等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历史故事,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推出研究成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王家坝精神精品课选拔赛、王家坝精神征文比赛等,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精品课程创作,为课程开发注入新鲜血液,逐渐形成适用不同培训主题、不同群体的课程体系。
经过前期准备,目前,该馆已筛选出《王家坝精神——一座时代精神的丰碑》《大力弘扬王家坝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90后眼中的王家坝精神》等,把王家坝精神中的红色故事及沿淮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和发展史以故事、诗词、图片等方式还原,使红色元素深入人心。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还积极鼓励开展文艺创作,利用阜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淮河琴书”等形式,编排嗨子戏《蒙洼情》、淮河琴书《淮河魂》,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弘扬王家坝精神,让王家坝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专注打造高质量讲解员队伍
为提升讲解员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水平,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要求”的讲解员队伍,纪念馆组建由专职讲解员、志愿讲解员、“红领巾”讲解员构成的讲解员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讲解,提高接待能力。馆内制定有《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关于讲解员日常工作考核的暂行办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奖惩体系,激发全体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同时,纪念馆订购了普通话发声训练教程,通过定期组织全体讲解员进行发声训练,纠正地方口音、平翘舌不分等发音问题,推动讲解工作向标准化、职业化迈进。纪念馆还面向中小学生招募了一批热爱红色文化、善于交流的优秀少先队员作为“红领巾”志愿讲解员,逐步建立以专职讲解员为主、兼职讲解员和志愿讲解员为辅的讲解员队伍。
未来,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及阜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主线,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凝聚奋进力量,传承好王家坝精神,推动阜南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郭永刚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张仕昕:王家坝精神的传播者
张仕昕作王家坝精神主题宣讲。
人物名片:张仕昕,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新馆)第一批入职人员,主要从事王家坝精神的馆内馆外宣讲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兢兢业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先后参与了多位重要领导的接待保障工作,组织策划了多个科普活动,成功申报各类评选项目,为400余批次参观团体宣讲王家坝精神,科普红色文化、淮河文化、治淮故事,受众达8000余人次。
宣讲王家坝精神
王家坝精神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这是王家坝几代人努力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王家坝精神”的内核一直没有变,每一次的牺牲奉献,都是在淬炼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作为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张仕昕致力于向公众传递王家坝精神,参与了多位重要领导的参观接待,为400余批次参观团体提供宣讲服务,受众达8000余人次。在他的解说下,广大游客充分了解到了沿淮人民面对洪水灾害所表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和在党的带领下淮河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加深了对王家坝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组织策划科普活动
2022年5月18日,张仕昕策划开展了“博物馆里看历史——淮河流域篇”5·18国际博物馆日历史文物科普活动,对阜南多家博物馆珍藏的淮河文物进行介绍,开拓了观众们的历史视野,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淮河流域文化底蕴的深厚。5月30日,他组织参与了“精神铸造品格红色滋润童心”——迎六一王家坝精神进校园活动,同其他三名宣讲员一起来到阜南县第一小学、阜南县玉泉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红色思政课。通过宣讲,学生们提升了对沿淮人民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的光辉历程的认同感,激发了学习王家坝精神的热情。6月,他参与了阜南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7月至10月,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他策划了十六集线上微党课《喜迎二十大,红色故事代代传——走进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目前已通过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全部播出,并依托学习强国App、阜南先锋等平台向社会推送,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地掀起了一股学习“王家坝精神”的热潮。
2022年10月,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迎来了一批新入职人员、志愿者讲解员和“红领巾”讲解员。作为前辈,他又认真地参与到新人的岗前培训工作中。在他的培训下,仅用两周,就打造出了一支新生的科普队伍,也进一步壮大了纪念馆的科普力量。张仕昕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将继续保持以往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务实的作风、振奋的精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王家坝精神的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郭永刚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激发地质科普新活力

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简称天柱山)位于神奇的北纬30°线上,以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经典地段享誉世界,是研究大陆动力学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地质公园现有7名专业科普人员和30余名兼职志愿科普者,科普专业涵盖地质、自然、文化、环境教育等。该公园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强化研究 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天柱山倾心倾力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该公园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古新世脊椎动物化石与古环境专题研究;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举办了2016年全国变质岩学术研讨会、2018年俯冲带岩浆岩高级研讨会和第19届全国包裹体与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联合南京大学举办了2016年“中—英深部流体、成矿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19年第二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2019年Hutton(赫顿)国际花岗岩学术研讨会等。
此外,天柱山还联合滁州学院开展了天柱山地区的蝴蝶资源研究,出版了《天柱山蝴蝶》科普读物;联合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开展了天柱山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天柱山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天柱山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报告》《天柱山两栖爬行动物及兽类手册》《天柱山鸟类识别手册》《天柱山花岗岩地貌形成研究》等专业性成果报告,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
园校合作 搭建教学实习平台
天柱山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等长期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教学和实习基地;支持配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九章英才班、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安庆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等众多高校师生到天柱山地质公园进行地质野外考察、生态学野外实习和教学实践实习等。此外,天柱山还联合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师生暑期地质大课堂,采用野外地质教学及双语教学模式,对大别山典型地区进行地质填图,提高学生对野外构造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开展野外地质研究的能力。
夯实基础完善科研科普设施
天柱山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创新完善科研科普设施。公园在入口服务区建有地质博物馆,展示地球演化、天柱山形成、生命进化的过程,以及天柱山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潜山博物馆设立了天柱山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陈列厅,全面展示公园化石概况。结合四年一次的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和日常巡视检查,天柱山不断完善各地质遗迹点导览解说系统,目前共有地质遗迹解说牌90块、路牌12个,导览图、局部导览图、方向指示牌、安全警示牌等300余块;并在韩长冲、徐大屋、杨小屋、马祖、大龙窝等处建有科普长廊,设置科普解说牌32块,对地质与景观进行实地或综合解说。此外,天柱山还升级了公园植物标牌系统,新铭牌以猫头鹰为背景,新增拼音和二维码信息,为游客提供了地质、自然、文化等方面的介绍和交通引导、安全须知等信息。
开发业态打造地质研学品牌
为了丰富天柱山研学产品,天柱山利用生物多样性项目,建设了和平森林教育基地,以森林体验教育拓展为载体,通过原生态的森林体验路径将各个形态的森林体验进行有机连接,让青少年去探索自然、了解自然。2019年建成运营的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780平方米,布展面积3700平方米,分地球奥秘厅、生命演化厅和皖文化厅,是展示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生物和文化资源的重要窗口,极大地扩充了天柱山地区的研学资源。
“走进安徽天柱山花岗岩地貌”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第一批精品地学研学路线,该路线依托于天柱山丰富的花岗岩地貌景观。亿万年以来,大自然的风、流水、冰川、植物等沿着花岗岩节理作用,将巨大的山体风化切割成千奇百怪的山峰以及岩石,使天柱山几乎包罗了世界上所有花岗岩风景区的地貌景观。景区综合体现了花岗岩峰从、峰林、石蛋崩塌堆垒等典型地貌景观,具有峰雄、石奇、洞幽、崖险、水秀等特征,尤其是花岗岩崩塌及崩塌堆叠形成的神秘谷地貌景观,典型独特,堪称世界一绝,使得天柱山成为最具优势的花岗岩地貌科普研学圣地。
天柱山科普具有常态性、公益性等特点,主要专注潜山、天柱山本土的自然科学领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地质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科普等主题。依托世界级的地质资源、优质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公园积极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主题科普研学活动。
下一步,天柱山将在人才培养、研学基地建设、科普内容和品牌建设、博物馆运营等方面继续发力,在科普宣传、对外交流、学术研究上再跃新台阶,让天柱山的科普效益最大化惠及社会大众。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程小青:科普地学知识 讲好天柱山地质故事

人物名片:程小青,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中心工程师。近年来,他积极策划开展科普活动、精心打造潜山自然讲堂科普品牌、开拓科普渠道、编写科普素材,向社会传递地质科普好声音。
创新形式积极策划科普活动
“和生物学、信息科学相比,地球科学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程小青说。为促进地球科学的普及,他每年定期策划开展科普进校园、野外科普实践、主题科普等活动。结合“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主题节日,他积极邀请省市专家来潜山开展科普讲座,并编辑制作科普宣传册,为全市中小学生普及科技、地质、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知识。在程小青的参与下,他所在的天柱山地质公园管理中心和潜山市科协联合策划了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夏令营品牌活动,每年开展一期,以公益、交流、实践、成长为主题,在安庆市10个县市区选拔推荐40余名青少年学生,到天柱山体验一次地质、自然、文化、历史融合之旅。
树立品牌打造潜山“自然科普大讲堂”
作为潜山科普力量的重要一员,让地学知识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让大众知而能用、用而获益是程小青肩负的重要职责。在潜山市科协的指导下,2019年以来,他将潜山本地的一些博物、自然爱好者组织起来,将他们纳入到潜山市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中,打造潜山“自然科普大讲堂”活动品牌,目前已成功举办八期。大讲堂通过定期为全市中小学生普及自然、生态方面的知识,提高孩子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生态保护的浓厚氛围,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拓宽渠道让科普更丰富多彩
2020年,受疫情影响,线下科普难以正常开展,程小青积极与天柱山景区宣传信息中心进行联系,通过安徽天柱山官微开展线上科普活动,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潜山和天柱山的地质、生态等知识,共发布11期,有效传播了天柱山的地学科普知识。此外,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程小青完成了《潜山动物群》《天柱山鸟类》等科普读物的编撰工作,既普及了潜山古生物化石、自然生态等相关知识,又推广了科学考察的基本方法,互动的环节更能激励读者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程小青坚信,科普工作者的初心,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在潜山大地撒下地质科学的种子,让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提高天柱山地学科普水平,扩大天柱山地学科普覆盖面,提升天柱山地学科普效果作出积极贡献。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
让王家坝精神进入寻常百姓家

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是王家坝精神的高度概括。在阜南县王家坝镇,有一座专门展示王家坝精神的纪念馆,那就是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该馆于2021年6月29日正式揭牌,以淮河治理和防汛抗洪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展出珍贵的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资料2000余件,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各参观团体1700余批次、38000余人次,散客12000余人次,累计受众5万余人次,成为市域周边学习王家坝精神和开展党性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先后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安徽省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省共青团教育培训实践基地”等称号,纪念馆志愿讲解员胡晓岚荣获安徽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2021年12月9日,该馆与县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主题活动,邀请省直工委讲师团副团长李阳开展专题讲座;2022年4月,与阜阳师范大学联合申报的阜阳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王家坝精神”主题绘画创作展》正式启动,引导广大观众在历史画卷里感悟王家坝精神;2022年5月30日,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组织4名宣讲员,来到阜南县第一小学和阜南县玉泉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红色思政课;2022年11月17日,纪念馆志愿讲解员胡晓岚走进市政府幼儿园,开展“王家坝精神”主题宣讲活动,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2023年3月7日,该馆还组织工作人员走进颍东区东盛路小学开展“展劳模风采传雷锋精神”宣讲活动。
积极打造线上科普宣传平台
为扩大王家坝精神影响力,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拓宽宣传渠道,打造线上科普传播平台,开通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网站,设立展馆简介、展品陈列、图像视频、教学活动四大板块,公众可在线了解展馆展厅布局,线上观看部分展品、反映王家坝精神的视频资料以及馆内开展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运营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提升王家坝精神等相关内容的宣传吸引力,截至4月底已发布文章148篇。未来,纪念馆还将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重要文献解读为切入点,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宣讲,在更高的视野下讲好王家坝故事。
倾力打造王家坝精神文化品牌
为让更多人了解王家坝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历程,感受王家坝精神的文化内涵,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加大经费支持,依托市、县党校专家教授、教师组成编撰小组,深挖王家坝精神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及当代价值,打造精品课程;对文献史料、口述资料等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历史故事,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推出研究成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王家坝精神精品课选拔赛、王家坝精神征文比赛等,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精品课程创作,为课程开发注入新鲜血液,逐渐形成适用不同培训主题、不同群体的课程体系。
经过前期准备,目前,该馆已筛选出《王家坝精神——一座时代精神的丰碑》《大力弘扬王家坝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90后眼中的王家坝精神》等,把王家坝精神中的红色故事及沿淮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和发展史以故事、诗词、图片等方式还原,使红色元素深入人心。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还积极鼓励开展文艺创作,利用阜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淮河琴书”等形式,编排嗨子戏《蒙洼情》、淮河琴书《淮河魂》,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弘扬王家坝精神,让王家坝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专注打造高质量讲解员队伍
为提升讲解员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水平,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要求”的讲解员队伍,纪念馆组建由专职讲解员、志愿讲解员、“红领巾”讲解员构成的讲解员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讲解,提高接待能力。馆内制定有《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关于讲解员日常工作考核的暂行办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奖惩体系,激发全体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同时,纪念馆订购了普通话发声训练教程,通过定期组织全体讲解员进行发声训练,纠正地方口音、平翘舌不分等发音问题,推动讲解工作向标准化、职业化迈进。纪念馆还面向中小学生招募了一批热爱红色文化、善于交流的优秀少先队员作为“红领巾”志愿讲解员,逐步建立以专职讲解员为主、兼职讲解员和志愿讲解员为辅的讲解员队伍。
未来,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及阜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主线,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凝聚奋进力量,传承好王家坝精神,推动阜南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郭永刚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张仕昕:王家坝精神的传播者

人物名片:张仕昕,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新馆)第一批入职人员,主要从事王家坝精神的馆内馆外宣讲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兢兢业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先后参与了多位重要领导的接待保障工作,组织策划了多个科普活动,成功申报各类评选项目,为400余批次参观团体宣讲王家坝精神,科普红色文化、淮河文化、治淮故事,受众达8000余人次。
宣讲王家坝精神
王家坝精神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这是王家坝几代人努力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王家坝精神”的内核一直没有变,每一次的牺牲奉献,都是在淬炼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作为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张仕昕致力于向公众传递王家坝精神,参与了多位重要领导的参观接待,为400余批次参观团体提供宣讲服务,受众达8000余人次。在他的解说下,广大游客充分了解到了沿淮人民面对洪水灾害所表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和在党的带领下淮河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加深了对王家坝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组织策划科普活动
2022年5月18日,张仕昕策划开展了“博物馆里看历史——淮河流域篇”5·18国际博物馆日历史文物科普活动,对阜南多家博物馆珍藏的淮河文物进行介绍,开拓了观众们的历史视野,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淮河流域文化底蕴的深厚。5月30日,他组织参与了“精神铸造品格红色滋润童心”——迎六一王家坝精神进校园活动,同其他三名宣讲员一起来到阜南县第一小学、阜南县玉泉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红色思政课。通过宣讲,学生们提升了对沿淮人民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的光辉历程的认同感,激发了学习王家坝精神的热情。6月,他参与了阜南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7月至10月,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他策划了十六集线上微党课《喜迎二十大,红色故事代代传——走进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目前已通过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全部播出,并依托学习强国App、阜南先锋等平台向社会推送,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地掀起了一股学习“王家坝精神”的热潮。
2022年10月,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迎来了一批新入职人员、志愿者讲解员和“红领巾”讲解员。作为前辈,他又认真地参与到新人的岗前培训工作中。在他的培训下,仅用两周,就打造出了一支新生的科普队伍,也进一步壮大了纪念馆的科普力量。张仕昕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将继续保持以往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务实的作风、振奋的精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王家坝精神的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郭永刚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